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这一年,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和李严两位托孤大臣辅佐刘禅继位。尽管李严因与诸葛亮争权而被罢免,但在诸葛亮的领导下,蜀汉不仅恢复了国力,甚至对曹魏构成了不小的威胁。由此来看,白帝城的托孤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决策。相比之下,东吴的托孤历史则充满了波折,其中有三次托孤,仅有一次获得了成功,两次则失败了。
一、孙策托孤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公元200年5月5日),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时,遭到了许贡门客的刺杀。重伤的孙策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于是便召集了张昭等人,开始安排后事,并在临终时将印绶交给了孙权,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你带领江东的兵马,在两军阵前纵横驰骋,未来一定能开疆拓土,但你应当任用贤能之士,让他们各尽所能,共同保卫江东。我信任你,孙权。”不久后,孙策便在夜幕下去世,年仅二十六岁。
根据孙策的安排,张昭和周瑜共同辅佐孙权即位。得益于这两位有能力的辅臣,年轻的孙权稳住了局势,不仅在赤壁之战中成功抵挡了曹魏的进攻,还在随后的岁月中不断扩展东吴的疆域。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登基称帝,与曹丕和刘备平起平坐,正式确立了东吴在三国中的地位。
二、孙权托孤
神凤元年(公元252年)正月,孙权为继承人孙亮安排了多项重要的继位事务,他重新封孙和为南阳王,并将其子孙奋、孙休封为齐王和琅邪王。二月,孙权下诏大赦,改元神凤。然而,孙权的健康逐渐恶化,临终时,他再次通过托孤安排,命令诸葛恪及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辅佐孙亮继位。
孙权去世的消息在四月传出,年时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孙权的托孤安排似乎是周密的,但在他死后,托孤大臣们却立刻陷入了激烈的内斗。
孙弘因曾与诸葛恪不和,在孙权死后隐瞒了消息,欲通过伪造命令除掉诸葛恪,却被孙峻揭发。随后,诸葛恪亲自主持审议,并在会议上将孙弘处死。公元253年,孙峻联合皇帝孙亮共同除掉了诸葛恪。
到了公元256年,滕胤和吕据两位托孤大臣也相继被孙峻铲除。孙峻掌权后,迅速展开了对宗室的迫害,废除了太子孙和,杀害了孙权的女儿孙鲁育以及宣太子孙登的儿子孙英。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孙峻在征魏途中因病去世,年仅38岁,并将后事托付给堂弟孙綝。孙綝的统治比孙峻更为残暴,不仅滥杀无辜,还废除皇帝孙亮,使得孙权精心布置的托孤计划彻底失败。
三、孙休托孤
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孙綝发动兵变,废除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次谦让后接受了帝位,并将改年号为永安。孙休即位后,封孙綝为丞相。然而,孙綝的权力逐渐膨胀,孙休与张布、丁奉密谋,最终将孙綝除去。
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孙休因重病卧床不起,他通过手诏命令丞相濮阳兴进入宫中,要求太子孙出宫拜见濮阳兴。孙休无法说话,但他紧握着濮阳兴的手臂,指着太子,意在将托孤大权交给他和张布。
然而,孙休去世的消息于永安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元264年9月3日)传来,年仅三十岁。由于太子年仅十岁左右,朝臣们请求改立长君,于是濮阳兴和张布背离了孙休的意愿,迎立了孙皓为帝。不久之后,孙皓便以种种借口将两人处死,而孙休的皇后和太子也被逼死,孙休的托孤计划也因此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