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立夏已至,老年人多喝菊花茶更长寿?夏季4个“长寿”原则别忽视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进立夏,街坊们茶桌上聊得最热的,不再是“今年种了啥菜”,而是“你今天喝菊花茶了吗?”

尤其是老年人,对这个茶啊,是越喝越迷信,说什么清肝明目、降火去毒、延年益寿,有人一边扇着扇子一边感慨:“现在这天,一不小心就中暑,还是得靠点老办法。”

可真要问一句:“光靠喝菊花茶,真能多活几年吗?”医生听了,摇了摇头,说了一句:“光靠这一杯茶,还真不顶用。”

身体这台“老机器”啊,到夏天最怕的不是热,是“脱节”——水不够、汗太多、食不下咽、睡不踏实,一样出问题都可能把人折腾得够呛。

说起这杯菊花茶,其实也不是谁都适合。

有研究表明,菊花性凉。老年人若脾胃虚寒、常腹泻或手脚冰凉,饮用过多菊花茶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曾发布一项调研,发现超过65岁的老年人中,有脾胃功能虚弱的占到近37%。

这些人喝了太凉的茶,身体反而更虚。所以,不能迷信菊花茶能包治百病,这最多算是夏天的一杯“调味水”,真想在夏天身体不出毛病,还得从“基础系统”下手。

第一个被忽略的大问题,其实就是“水”。

老年人对口渴的感知能力大大下降,很多人到脱水了都不知道,嘴巴不干就以为水够了。

但身体内部早就缺水得一塌糊涂。

2020年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做过一次老年人脱水检测实验,在天气超过30℃的情况下,60岁以上的参与者中有将近一半存在轻度到中度脱水,而他们绝大多数自己是没感觉的。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血液变黏稠,循环慢,容易头晕、乏力,严重的甚至诱发脑梗。

医生说得很明白:夏天不主动喝水,就等着身体“自燃”。别等到头疼腿软才想起补水,那时候已经是身体发出“红灯”了。

有趣的是,不少老人一口气能喝下一整碗粥,但一说让他多喝水就直摆手:“我又不渴。”

这其实是个大误区,水跟粥、汤不一样,清水能直接调节血容量,参与细胞代谢。

就算一天只补够1200毫升水,也比靠喝汤喝稀饭强。

中国老年营养研究中心曾发文指出,每天水摄入不足1500毫升的老年人,肾功能异常风险是足量饮水者的1.9倍。

很多老人查出肾功能轻度下降,以为是年龄到了,没想到真相就是“渴出来的”。

水之外,夏天的热是真不能小看。

有一组数据很扎心:2018年到2021年,广州市老年人中暑送医人数中,80%以上发生在室外活动时间段,且大多数人根本没做防晒。

阳光不是简单的“晒黑”,而是会通过皮肤加速身体水分蒸发,甚至直接刺激神经系统

阳光下暴晒30分钟,老年人的皮肤温度可以从33℃飙到41℃,这个温差足以让毛细血管疯狂扩张,血压急降,轻则头晕,重则昏厥。

有医生直言:中午不做防晒出门,就等于是“裸身进烤箱”。

但问题来了,很多人怕热,偏偏又喜欢穿得少。上身一件背心、下身短裤,太阳一晒,皮肤表面确实凉快,但体内的“热陷阱”开始形成。

特别是心脏不好的人,暴露在高温下,心率会因为失水和外部高热一起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反而加大了猝死的风险。

日本东京大学的高温生理反应研究中明确指出,高温对65岁以上人群的心脑血管系统刺激是双倍的,尤其是在湿度超过65%的天气。

光靠“吹风扇”“喝冷饮”这种外部降温,根本解决不了体内循环紊乱的问题,防晒和避热,才是正路。

还有个被忽略得最多的,就是吃。

天气一热,食欲下去了,很多老人干脆吃得越来越清淡,甚至有的就啃两片西瓜、来点绿豆粥当一餐,心想:“少吃点,清爽又养胃。”

但清淡并不等于“没营养”。人到老年,蛋白质合成能力本来就下降,如果再摄入不够,就等着掉肌肉、骨质流失、免疫力降低。

华中科技大学的营养组做过一个实验,在连续8周的夏季饮食监测中,发现超过60岁的低蛋白摄入者中,肌肉量下降比例达到了12%。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真要是腿没劲、站不稳,哪怕一天走个两百米都困难。

而且“清淡”不代表“无油”。不少老年人一听医生说控制油脂,就直接不放油了,青菜煮水,饭里不见油星。

事实上,人体在合成某些激素以及吸收脂溶性维生素时,油脂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维生素D就是个典型,夏天阳光强,原本是补充维D的好时机,但得靠适量油脂帮着吸收才行。

油脂摄入太少,维D吸收效率反而低,骨密度下降得更快。

这点在老年女性中表现最明显,有调查数据显示,摄入油脂过少的女性骨质疏松风险比正常人高出30%。

所以夏天饮食是要清淡,但不是“清汤寡水”,而是讲究“清而不淡、油而不腻”。

运动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年纪一大,很多人就觉得自己该“静养”,尤其是夏天,动一动就一身汗,干脆哪也不去。

可长时间不动,肌肉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跑”,关节也会慢慢“僵住”。

特别是大腿和小腿的肌肉,如果长时间不用,等摔一跤之后连站都站不起来。

国家体育总局做过一项针对65岁以上人群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每周运动不少于3次、每次30分钟的老年人,跌倒率比不运动者低了42%,患骨折的风险也明显降低。

更关键的是,运动对情绪调节有极大帮助。

夏季本就是情绪易波动的季节,不少老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食欲差等问题,其实和神经系统调节有关。

而适度的运动,比如慢走、太极、游泳,不光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更放松。

有研究指出,坚持早晨户外运动的老年人,睡眠质量比整天宅在家里的好两倍以上。

尤其是日照时间稳定的早晨,一边晒太阳一边动动,对调节生物钟、修复昼夜节律特别有用。

但夏天运动也不能盲动。很多人一到公园就看见大爷大妈“汗流浃背地练拳”,觉得挺有劲儿,其实也有点危险。

高温天运动最怕的就是“运动脱水”,人没感觉出汗太多,血液循环反而受阻。

所以夏天运动讲究一个“缓”字:慢走、舒展、量力而行,不求出汗多少,而在于动一动就好。

而且最好避开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这段“暴晒时间”,选择早上六点到八点或者晚上六点后,这样对身体刺激最小,效果也最好。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夏季养生重在“养心”(二)[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06):12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立夏已至,老年人多喝菊花茶更长寿?夏季4个“长寿”原则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