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气温逐渐下降,人体心血管系统进入“脆弱期”。近日,宁津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收治了一名40岁的心衰患者高先生,其发病原因给广大市民敲响了警钟。

高先生因活动后持续胸闷、气短2天前往医院就诊,经检查被确诊为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还伴有频发室性早搏。追问病史时医生发现,高先生两年前就已查出心衰与高血压,但此后并未遵医嘱规律服药,仅在身体不适时偶尔用药。“就像一辆长期超载却不做保养的汽车,心脏的‘负荷’越来越重,最终扛不住出现了严重问题。”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牛少林解释道。
为何秋冬季节心脏疾病容易高发?
一是气温降低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随之升高,心脏需要更用力地工作才能维持正常血液循环,负担显著增加;
二是秋冬季节是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而感染会直接加重心脏代谢负担,可能诱发或加剧心脏疾病;
三是天气转冷后,部分市民户外活动减少,且饮食上更倾向于高盐、高脂的温热食物,这些习惯都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健康科普
针对秋冬季节的护心需求,宁津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士团队结合临床经验,整理出一套实用防护指南,市民可重点关注以下四点:
1
保暖优先,避免血管受刺激
外出时务必做好头部保暖,建议佩戴帽子;穿衣采用“多层薄衣叠加”的方式,便于根据室内外温差随时增减,避免忽冷忽热导致血管收缩异常;日常洗漱时使用温水,避免冷水直接刺激面部、手部血管,减少血压波动。
2
遵医嘱服药,切勿擅自调整
“高先生的案例充分说明,规律服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至关重要。” 护士强调,即使自我感觉症状缓解,也不能擅自停药或减药——秋冬季节血管压力本就较大,随意调整用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弹,甚至引发危险。患者需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按时按量服药,同时提前备足药物,尤其在雨雪降温天气来临前,避免因外出不便导致断药。
3
紧盯身体信号,及时发现异常
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早上空腹称重,若3天内体重突然增加4斤及以上,可能是体内出现积水的信号,需及时就医检查;此外,日常还要留意脚踝、小腿是否出现“按压后凹陷不回弹”的水肿情况,以及是否有夜间平躺困难、活动后气短加重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异常,需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4
调整生活习惯,减少健康风险
饮食上以清淡为主,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同时注意酱油、咸菜、加工肉等食物中的“隐形盐”;运动需避开寒冷的清晨,可选择在室内进行轻度活动,或在午后气温较高时散步,运动强度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此外,要做好感染预防,勤洗手、外出佩戴口罩,心衰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心脏是人体的‘生命发动机’,秋冬季节更需要精心呵护。” 宁津县人民医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专家张涛提醒,市民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衰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重视心脏健康管理,做到规律治疗、细心观察、科学防护,医患携手共同守护心血管健康。
供 稿:王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