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新研究揭示精神分裂症“幻听”根源:大脑误将内心独白当作外部声音

10 月 27 日消息,新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的“幻听”现象可能源于大脑无法识别自身的内心独白。

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 Sydney)的一支心理学家团队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精神分裂症中的幻听症状,可能是由于大脑未能正确识别个体内部的自言自语所致。

据IT之家了解,这项发表于《精神分裂症通报》(Schizophrenia Bulletin)的研究指出,这一发现有望帮助识别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生物学线索。这一进展至关重要,因为目前尚无针对该疾病的特异性血液检测、脑部扫描或基于实验室的生物标志物(即反映个体健康状况的生理指标)。

新南威尔士大学心理学院的托马斯・惠特福德教授(Thomas Whitford)长期致力于研究内心独白如何影响健康人群以及患有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者的思维。

他表示:“内心独白是你脑海中无声地叙述自己想法的声音 —— 比如你正在做什么、计划什么或注意到什么。大多数人经常会有内心独白,往往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不过也有一些人完全没有这种体验。我们的研究表明,当我们说话时 —— 即使只是在心里默念 —— 大脑中处理外界声音的部分活跃度会降低。这是因为大脑能够预测我们自己声音的特征。但在那些有幻听症状的人群中,这种预测机制似乎出现了偏差,导致大脑对内心独白的反应如同它来自外界他人一般。”

惠特福德教授表示,这一结果证实了心理健康研究人员长期以来的一个理论假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可能是由于将自身的内心独白错误归因于外部声音所致。

“这个观点已有 50 年的历史,但一直难以验证,因为内心独白本质上是私密且不可直接验证的,”他说,“你怎么去测量它?一种方法是使用脑电图(EEG),记录大脑的电活动。虽然我们无法听到别人内心的言语,但大脑仍然会对它产生反应。在健康人群中,进行内心独白时,大脑活动的降低程度与实际出声说话时类似。然而,在那些经历幻听的人身上,这种活动抑制现象并未发生。相反,他们的大脑对内心独白表现出更强的反应,仿佛这些声音来自外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他们感受到的声音如此真实。”

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三组。第一组包括 55 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并在过去一周内经历过言语性听觉幻觉(Auditory Verbal Hallucinations, AVH)的患者。第二组包含 44 名同样患有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个体,但他们从未有过幻听经历,或近期未再出现此类症状。第三组为对照组,由 43 名无精神分裂症病史的健康个体组成。

所有参与者均佩戴耳机并连接脑电图(EEG)设备,以监测其脑电波活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耳机播放“bah”或“bih”的录音,同时要求参与者在听到声音的瞬间,在脑海中想象自己在说“bah”或“bih”。参与者无法知道他们在耳机中听到的声音是否与他们在想象中发出的声音一致。

结果显示,在健康参与者中,当耳机播放的声音与其内心想象的音节相匹配时,大脑听觉皮层(负责处理声音和语言的区域)的 EEG 信号活动明显减弱。这表明大脑成功预测了即将出现的声音,并主动降低了感知敏感度 —— 类似于我们在实际说话时发生的神经抑制现象。

然而,在近期经历过幻听的第一组参与者中,结果恰恰相反:当内在想象的声音与外部听到的声音一致时,EEG 显示其听觉皮层的反应反而增强。

惠特福德教授解释道:“他们的大脑对‘匹配’的内心独白产生了更强烈的反应,这与健康个体的表现完全相反。这种正常抑制效应的逆转,提示当前正在经历幻听的个体,其大脑的预测机制可能存在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他们将自己的内心独白误判为来自外界的声音。”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组参与者(即患有精神分裂症但近期未出现幻听者)的表现介于健康组与幻听组之间,显示出一种中间状态的神经反应模式。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证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会将想象中的言语错误地感知为外部发出的言语。

惠特福德教授指出:“‘人们听到自己的想法被大声说出来’这一理论一直具有合理性,而此次采用的新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强有力、最直接的验证。”

他表示,下一步研究团队希望评估这种脑电指标是否可用于预测个体是否会发展为精神病状态,“如果能利用这类测量手段识别出高风险人群,就有望实现早期干预。”

“这类指标具备成为精神病发展生物标志物的巨大潜力,”惠特福德教授强调,“归根结底,我认为,只有深入理解精神分裂症症状背后的生物学成因,才是开发新型有效疗法的必要第一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新研究揭示精神分裂症“幻听”根源:大脑误将内心独白当作外部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