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姨今年56岁,是小区里出了名的“重口味达人”。每天清晨五点半,陈阿姨准时拎着菜篮子去菜市场。
买回的青菜总要先用浓盐水泡半小时,“说是能去农药”,她总这样跟女儿解释;炒菜时,盐罐子总在手边备着,青菜出锅前撒一把,炖肉时更要加足量酱油;就连煮粥,她都要偷偷放半勺盐,“淡粥喝着像刷锅水”。
女儿小雯多次劝她:“妈,医生都说现在要低盐饮食,您血压本来就高……”可陈阿姨总笑着摆手:“你爷爷吃了一辈子咸菜,顿顿配咸鸭蛋,不也活到九十三?盐是百味之首,不吃盐哪来的力气?”
直到上个月,小雯硬拉着母亲去医院体检。当护士把尿常规报告递过来时,陈阿姨盯着“尿白蛋白+2”“肌酐115μmol/L”的字样,手指不自觉地颤抖起来。医生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肃:“您这是早期盐敏感性肾损伤,肾脏现在像超负荷运转的机器,再不控制盐摄入,很快会发展成慢性肾病。”
01
为什么盐吃多了会伤身?
“盐不过五”这句古训,蕴含着老祖宗对健康饮食的深刻洞察。现代医学通过大量研究,揭示了人体每日对钠的需求其实微乎其微,仅需500毫克,换算成盐大约是1.25克。然而,我国居民平均每日盐摄入量高达10.5克,是推荐量的整整2倍。
当大量钠离子进入体内,会迅速提高血液的渗透压。为了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肾脏不得不加班加点,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钠。每多吃1克盐,肾脏就需要多过滤200毫升血液。长期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肾小球会逐渐硬化,功能也会随之衰退,最终可能引发各种肾脏疾病。
钠会激活血管紧张素系统,这个系统一旦被激活,就像给血管壁的肌肉发出了收缩指令,导致血管变窄、变硬。研究显示,如果能够将每日盐摄入量从9克降至6克,收缩压平均会下降4 - 6mmHg。这就好比给紧绷的血管松了绑,大大降低了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高盐环境会促使钙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身体本身就处于钙流失加快的阶段,如果每日再多摄入1克盐,髋部骨折的风险会上升4%。
02
身体这5个迹象
说明你盐吃多了
1.口渴与夜尿增多
当血液中的钠浓度超过145mmol/L时,下丘脑这个身体的“指挥中心”会立即触发口渴中枢,让我们感到口渴难耐。同时,肾脏为了排出多余的钠,会在夜间频繁工作,导致我们夜间频繁起夜(超过2次)。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肾脏已经在超负荷运转,启动了“紧急排水”模式。
2.手脚肿胀
钠潴留会导致细胞外液增多,多余的水分就会积聚在手脚、眼睑等部位,引起肿胀。用手按压肿胀部位,会出现明显的凹陷(凹陷性水肿),而且这种肿胀在下午往往会更加严重。
3.血压悄悄升高
在我国,盐敏感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70%。如果在食用咸菜、火锅等高盐食物后,血压明显升高,或者晨起血压高于夜间血压,就需要警惕盐对血压的影响了。
4.胃部不适
高盐食物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使胃部更容易受到幽门螺杆菌等病菌的侵袭,增加感染风险。如果频繁出现胃痛、反酸等症状,尤其是在食用腌制食品后加重,就需要及时做胃镜检查,排查胃部疾病。
5.头痛乏力
高盐饮食会导致脑部血管收缩,引发“盐性头痛”。这种头痛通常表现为双侧搏动性疼痛,同时还会伴随注意力下降、精神萎靡等症状。
03
如何科学控盐?
1.量化管理
可以使用2克标准勺,每日烹饪时不超过2.5勺(约5克)。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选择每100克钠含量≤120毫克的产品。同时,要警惕隐形盐的存在,像100克话梅含钠2000毫克(约5克盐),1份方便面含钠超3000毫克(约7.5克盐),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零食,可能是盐的“重灾区”。
2.采用替代策略
可以用柠檬汁、醋、姜蒜等天然香料替代部分盐。比如在凉拌黄瓜时,加半勺醋和少许蒜末,既能增添咸鲜味,又能减少盐的使用量。
还可以选择含25%氯化钾的低钠盐,它有助于降低高血压风险,但肾功能不全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此外,多吃番茄、蘑菇等自带鲜味的食材,也能减少对盐的依赖。
3.定期监测
可以使用家庭血压计,每日晨起、睡前测量血压,并记录变化。每年体检时,检查尿钠/肌酐比值,评估盐摄入是否超标。还可以记录口渴、肿胀、头痛等症状的出现频率,根据这些记录及时调整饮食,让控盐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