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膝盖内侧疼痛、上下楼梯费劲,或是膝盖发凉、活动时“咔咔”响,很多人会先想到贴膏药、戴护膝,却不知道藏在膝盖内侧的膝关穴——这个被中医称为“肝经治膝专穴”的穴位,堪称“解决膝关节内侧瘀滞、疼痛不适的多面手”。它不仅能通利关节、散寒止痛,还能缓解小腿抽筋、改善膝盖活动受限,甚至对长期久坐导致的膝关节僵硬有辅助改善作用。今天就用大白话,带大家摸透膝关穴的“神奇之处”,从定位到用法、搭配再到禁忌,一步到位搞懂,在家就能用它解决膝关节相关小毛病。
一、膝关穴的“过人之处”:为啥中医护膝盖、治膝痛爱用它?

膝关穴的核心价值,在于“通利关节、散寒止痛、舒筋活络、缓解痉挛”四大功效,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膝关节穴位的关键——多数护膝穴位(如足三里、阳陵泉)侧重膝盖外侧或整体,而膝关穴精准针对“膝盖内侧疼痛”,能“直击痛点、疏通内侧瘀滞”,连“肝经循行膝盖内侧引发的慢性疼痛”都能兼顾:
- 属于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肝经恰好从膝盖内侧循行而过,膝关穴就像“肝经在膝关节内侧的‘疏通阀’”,能直接疏导膝盖内侧的气血瘀滞,改善局部循环;
- 针对“膝盖内侧疼痛、屈伸不利”尤为对症。中医认为,膝盖内侧疼痛多因“肝经气血不畅、寒湿侵袭”,比如久坐后膝盖僵硬、受凉后内侧刺痛,而膝关穴能通经络、散寒湿,让膝盖内侧气血顺畅,从根源减少疼痛;
- 不仅能护膝盖,还能改善“肝经延伸的小腿不适”。比如膝盖内侧疼痛牵扯到小腿抽筋、小腿内侧酸胀,它能通过“通关节+舒筋脉”双重作用,缓解不适,尤其适合中老年人、久坐上班族和运动爱好者。
在中医典籍中,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里格外推崇膝关穴,认为它“擅治膝内廉痛、屈伸不利、寒湿痹痛、腿膝挛急”。遇到患者因“肝经寒湿”导致膝盖内侧长期疼痛,或“运动劳损”引发膝关节活动受限,他常以膝关穴为主穴,搭配按摩或针灸,强调它“能通利膝关、散寒止痛,一穴缓解膝关节内侧与小腿双重困扰”。直到现在,临床调理膝盖内侧疼痛、屈伸不利、小腿抽筋时,膝关穴仍是核心穴位,比如帮中老年人缓解上下楼梯膝痛,给上班族疏解久坐后的膝盖僵硬,效果都很直接。
二、膝关穴能治啥?这5类问题效果突出,1类有特效
膝关穴的调理范围围绕“膝盖内侧疼痛、关节不利、小腿痉挛”展开,尤其对膝盖内侧痛、屈伸受限效果亮眼,其中一类在“膝盖内侧慢性疼痛、寒湿痹痛”调理中效果最突出,堪称“特效”:
1. 膝盖内侧慢性疼痛、寒湿痹痛:有特效,“膝内止痛穴”非它莫属
- 能改善的症状:膝盖内侧长期隐隐作痛(久坐后起身更明显)、受凉后内侧刺痛(遇热缓解),按压膝盖内侧有明显痛点,屈伸膝盖时内侧有牵拉痛(排除半月板损伤、韧带撕裂等器质性问题);
- 适用场景:中老年人膝关节退行性内侧痛、上班族久坐后的膝内僵硬痛、冬季受凉引发的膝内刺痛;
- 原理:中医认为“不通则痛,寒凝则痛”,膝盖内侧气血瘀滞、寒湿堆积会导致慢性疼痛。膝关穴能直接疏通内侧经络、驱散寒湿,像“给膝盖内侧‘热敷通络’”。比如冬季膝盖内侧受凉刺痛,立即按揉膝关穴10分钟,配合膝盖保暖,20分钟内就能明显感觉刺痛减轻,僵硬感消失——这就是它“调理膝内寒湿痛的特效”体现。

2. 膝盖屈伸不利、活动受限:辅助改善“关节僵硬”
- 能改善的症状:膝盖无法完全弯曲(蹲厕时费劲)、伸直时膝盖内侧有牵扯感,活动时膝盖“咔咔”响(无疼痛,排除骨关节炎严重期),伴随膝盖周围酸胀;
- 适用场景:久坐后的膝盖僵硬、运动后膝关节活动受限、晨起膝盖屈伸困难;
- 原理:长期不动或轻度劳损会导致膝盖内侧气血不畅,关节润滑不足,引发屈伸不利。膝关穴能促进膝盖内侧血液循环,增加关节灵活性。比如久坐后膝盖伸不直,按揉膝关穴10分钟,配合缓慢屈伸膝盖(重复10次),15分钟内就能明显感觉膝盖活动更顺畅,牵扯感减轻。
3. 小腿抽筋、膝下酸痛:辅助缓解“筋脉痉挛”
- 能改善的症状:小腿内侧抽筋(尤其夜间或运动后)、膝盖下方内侧酸痛(上下楼梯时加重),伴随小腿乏力、紧绷感(排除缺钙、静脉曲张);
- 适用场景:中老年人夜间小腿痉挛、运动爱好者赛后膝下酸痛、穿高跟鞋导致的小腿内侧不适;
- 原理:“肝经主筋”,膝盖内侧气血不畅会牵连小腿筋脉,引发抽筋、酸痛。膝关穴能疏通肝经气血,舒缓小腿筋脉。比如夜间小腿抽筋,立即按揉膝关穴5分钟,配合小腿拉伸(脚尖向膝盖方向勾),10分钟内就能明显感觉抽筋缓解,酸痛感减轻。
4. 膝关节受凉、怕风:辅助改善“膝寒”
- 能改善的症状:膝盖总感觉发凉(即使穿厚裤也明显)、遇风后膝盖内侧刺痛,天气变化前膝盖不适加重,伴随膝盖周围麻木感(排除风湿性关节炎);
- 适用场景:冬季膝关节保暖不足、空调房久坐后的膝寒、产后膝盖怕风;
- 原理:寒湿侵袭膝盖内侧,会导致局部阳气不足,引发发凉、怕风。膝关穴能温通经络、驱散寒湿,增强膝盖内侧阳气。比如空调房久坐后膝寒,按揉膝关穴10分钟,配合热敷膝盖,20分钟内就能明显感觉膝盖变暖,怕风感消失。
5. 运动后膝关节内侧劳损:辅助缓解“运动痛”
- 能改善的症状:跑步、深蹲后膝盖内侧酸痛(休息后减轻)、运动时膝盖内侧有轻微刺痛(不影响活动),伴随膝盖周围肌肉紧绷(排除运动损伤);
- 适用场景:健身爱好者深蹲后的膝内劳损、跑步爱好者长距离后的膝内不适、广场舞后的膝关节酸痛;
- 原理:运动过度会导致膝盖内侧肌肉、筋膜劳损,引发酸痛。膝关穴能疏通劳损部位气血,促进恢复。比如深蹲后膝内酸痛,按揉膝关穴10分钟,配合膝盖冷敷(运动后48小时内),半小时内就能明显感觉酸痛减轻,肌肉放松。
三、快速找到膝关穴:2个简单方法,10秒定位(新手也能会)
膝关穴在膝盖内侧,具体位置是“胫骨内侧髁的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简单说就是“膝盖内侧骨头突后面,阴陵泉往后一点的凹陷处”),不用记复杂的解剖术语,用以下2个方法,新手10秒就能找准:
方法1:“膝内骨头+阴陵泉”定位法(最常用,零难度)
先找到“膝盖内侧突出的骨头”(胫骨内侧髁,屈膝时膝盖内侧最明显的骨性凸起),再找“阴陵泉穴”(膝盖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简单说就是“膝内骨头下方的坑”);从阴陵泉穴往“膝盖后方”(靠近腘窝的方向)移1寸左右(约1个拇指宽度),能摸到一个更深的凹陷,这个凹陷就是膝关穴。按压时会有明显酸胀感,尤其是膝盖内侧痛或抽筋时,酸胀感会更强烈(按压时可能会牵扯到小腿内侧的轻微酸胀,属于正常现象)。
方法2:“屈膝摸坑”辅助法(精准确认)
如果担心找不准阴陵泉,也能用“屈膝摸坑”直接定位:
1. 双腿屈膝90度(坐在椅子上,脚平放地面),双手放在膝盖内侧;
2. 先找到膝盖内侧最突出的骨头(胫骨内侧髁),顺着骨头往后(向腿弯方向)摸,会摸到一个凹陷;
3. 这个凹陷就是膝关穴(左右膝各一个),按压时酸胀感明显,且能缓解膝盖内侧痛或抽筋。
简单总结:膝内骨头后找坑,阴陵泉后一寸藏,按压酸胀膝痛减,膝关穴位准能帮。如果自己找不准,也可以让家人帮忙:用手指在膝盖内侧骨性凸起后方按揉,找到“按下去又酸又胀,且能缓解膝内不适”的点,就是它了,不用精确到毫米,以“酸胀感+缓解不适”为判断标准更简单。
四、膝关穴:按摩、艾灸、扎针怎么选?日常用对才有效
膝关穴的刺激方式有三种,日常养生优先选按摩和艾灸,扎针绝对不能自己来,具体怎么选看需求(尤其注意“疼痛僵硬选按摩,膝寒怕冷选艾灸”):
1. 按摩:日常调理首选,止痛、疏僵都能用(所有体质通用,尤其适合劳损型)
- 方法:坐姿(屈膝90度,脚平放地面),用拇指指腹按揉膝关穴,力度以“有酸胀感但不疼”为宜(膝盖周围皮肤较薄,避免用力按压骨头),每次按10-15分钟,每天按1-2次;
- 调理膝内疼痛:按揉时配合“缓慢屈伸膝盖”(屈伸幅度以不疼为限,重复10次),促进关节循环;
- 调理小腿抽筋:按揉后配合“小腿内侧拉伸”(脚尖向膝盖方向勾,停留20秒),缓解筋脉痉挛;
- 调理膝寒:按揉时配合“双手搓热捂膝盖”(搓热双手后捂住膝盖,重复5次),增强散寒效果;
- 优势:不用工具、自己就能操作,比如上班久坐后膝僵,坐在工位上就能按;运动后膝痛,回家坐在沙发上就能疏解;而且针对所有体质都适用,既能止痛又能疏僵,不会像其他穴位那样“只适单一问题”;
- 注意:按揉时别用指甲抠,避免划伤膝盖周围皮肤;如果膝盖有明显红肿、发热(可能是滑膜炎),力度要轻,别强行按揉,以免加重炎症。
2. 艾灸:适合“膝寒怕冷、寒湿型”人群,红肿热痛型绝对别用
- 方法:若平时膝盖发凉、怕风,且无红肿热痛,可用艾条温和灸:艾条离皮肤15-20厘米(膝盖皮肤敏感,距离别太近,避免烫伤),每次灸10-15分钟,每周灸2-3次;推荐用带防护网的悬灸器(固定在穴位上,防止艾灰掉落烫伤裤子),或用艾灸盒(更方便固定,适合居家使用);
- 适用人群:膝寒怕冷者(冬季尤其明显)、寒湿体质的膝关节不适、产后膝盖怕风者;
- 注意:膝盖红肿热痛(如滑膜炎急性期)、湿热型膝痛(伴随口干、口苦)绝对禁用!艾灸会“加重湿热”,让红肿疼痛更严重;孕妇艾灸膝关穴需谨慎(虽远离腹部,但最好咨询医生);膝盖皮肤有湿疹、伤口时,别艾灸,以免引发感染。
3. 扎针:需专业操作,普通人绝对别尝试
- 说明:膝关穴深部有胫后动脉分支、胫神经末梢,且靠近膝关节腔,扎针有严格的深度(通常直刺0.8-1寸,根据膝盖厚度调整,不能过深以免刺到关节腔)和角度要求,还需根据症状搭配补泻手法(比如治寒湿用补法,治劳损用泻法),搭配其他穴位(如治膝痛配阳陵泉,治抽筋配承山穴);普通人自行扎针,轻则导致膝盖麻木,重则可能损伤血管或关节腔,务必找正规中医师操作,严禁在家尝试。
五、膝关穴搭配这些穴位:功效翻倍,针对性更强

膝关穴单独用就有效果,搭配其他穴位能“精准发力”,不同问题对应不同搭配,在家就能照着做:
1. 调理膝盖内侧疼痛、寒湿痹痛:膝关穴+阳陵泉穴
- 阳陵泉穴(膝盖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是“通利膝关节、缓解外侧痛的要穴”,能兼顾膝盖外侧,和膝关穴搭配,形成“内侧疏通+外侧通络”的“内外夹击”调理,全面改善膝关节疼痛。膝痛时,按揉膝关穴10分钟、阳陵泉穴10分钟(力度适中),配合缓慢屈伸膝盖,20分钟内就能明显感觉膝盖整体疼痛减轻,活动更灵活。
2. 缓解膝盖屈伸不利、僵硬:膝关穴+足三里穴
- 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肌外缘)是“健脾胃、通经络的要穴”,能增强下肢气血,改善关节僵硬,和膝关穴搭配,能“通膝关+补气血”,双重改善久坐后的膝僵。膝僵时,按揉膝关穴10分钟、足三里穴10分钟(力度稍大),配合膝盖热敷,15分钟内就能明显感觉膝盖屈伸更顺畅,僵硬感消失。
3. 改善小腿抽筋、膝下酸痛:膝关穴+承山穴
- 承山穴(小腿后侧,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是“缓解小腿抽筋、酸痛的要穴”,能放松小腿后侧肌肉,和膝关穴搭配,能“内侧疏经+后侧解痉”,双重改善小腿不适。小腿抽筋时,按揉膝关穴5分钟、承山穴5分钟(力度稍大),配合小腿拉伸,10分钟内就能明显感觉抽筋缓解,酸痛感减轻。
4. 调理膝关节受凉、怕风:膝关穴+命门穴
- 命门穴(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是“温肾散寒、补阳气的要穴”,能从根源增强全身阳气,改善膝寒,和膝关穴搭配,能“腰部补阳+膝盖散寒”,双重改善长期膝寒。膝寒时,按揉膝关穴10分钟、命门穴10分钟(力度轻柔),配合腰部热敷,20分钟内就能明显感觉膝盖变暖,怕风感消失。
5. 缓解运动后膝关节劳损:膝关穴+血海穴
- 血海穴(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是“活血化瘀、促进劳损恢复的要穴”,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膝关穴搭配,能“通膝关+散瘀滞”,双重缓解运动劳损。运动后膝痛时,按揉膝关穴10分钟、血海穴10分钟(力度适中),配合膝盖冷敷(48小时内),半小时内就能明显感觉酸痛减轻,肌肉放松。
六、用膝关穴的5个注意事项,一定要记牢
1. 有严重关节疾病别盲目依赖:如果出现膝盖内侧疼痛伴随关节卡顿(可能是半月板损伤)、屈伸受限伴随关节肿胀(可能是滑膜炎)、膝痛伴随发热(可能是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器质性疾病,按揉膝关穴只能暂时缓解,不能替代专科治疗,需先去医院做核磁共振(MRI)等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辅助调理,别耽误病情。
2. 避免过度刺激,尤其是劳损型膝痛:即使是适合的体质,也不能天天高强度按揉或艾灸膝关穴——每周3-4次,每次10-15分钟即可;过度按揉可能导致膝盖周围皮肤敏感,反而加重不适;膝寒者过度艾灸,也可能引发上火症状(如口干、咽痛)。
3. 特殊人群慎用:
- 孕妇:按揉膝关穴需“轻如触碰”,每次不超过5分钟,避免刺激下肢经络间接影响胎儿;艾灸膝关穴需咨询医生,不建议自行操作;
- 膝关节术后患者(如半月板手术、韧带修复):术后3个月内别按揉或艾灸膝关穴,以免影响伤口愈合,需遵医嘱在恢复期后再进行辅助调理;
- 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差):按揉时力度要更轻,避免用力按压导致皮下出血,最好咨询医生后再用。
4. 皮肤破损别刺激:如果膝关穴附近皮肤有伤口、湿疹、过敏发红,或有疖肿、毛囊炎,别按摩或艾灸,以免加重疼痛、引发感染,等皮肤完全愈合后再用;若膝盖有积液(按压有波动感),按摩时力度要极轻,避免按压积液部位。
5. 别把“辅助”当“治疗”:膝关穴是“调理型穴位”,主要针对亚健康状态(如轻度膝内痛、久坐膝僵、偶尔腿抽),如果症状持续2周以上没改善,比如膝痛加重、活动受限明显,可能是关节病变的信号,别一直依赖按揉膝关穴,赶紧去医院骨科或康复科做检查,找出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