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趁着好时节踩着晨光登山顶、追着落日赏秋景,一路收获风光,可下山后却被“后遗症”悄悄找上门:走路时双腿发沉,下楼梯时又酸又胀,连坐下起身都得别人扶一把!别慌,记者特别采访了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张一民教授,整理出5个“排酸”小妙招,帮你快速缓解小腿不适,恢复轻松状态!
下山先做拉伸,打散乳酸。很多人爬完山第一反应是瘫在地上歇会儿,但此时乳酸正聚集在小腿肌肉中,越歇越容易僵住。正确做法是下山后10分钟内,立刻开展静态拉伸,帮助打散乳酸。张一民介绍了两个姿势:一是站姿扶墙,需双手面对墙壁支撑,一只脚向后伸展,膝盖伸直、脚跟贴地,身体慢慢前倾,直到小腿后侧有明显牵拉感,保持20~30秒后换腿重复;二是弓步拉伸,需双脚前后成弓步,前腿弯曲,后腿完全伸直、脚跟踩地,双手放在前腿膝盖上,身体微微前倾,感受小腿的拉伸,同样保持20~30 秒后换腿重复。
冷热交替泡脚,加速排酸。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帮助带走肌肉中堆积的乳酸,还能软化僵硬的小腿肌肉,因此下山后可以泡个脚。张一民还特别分享了一个“进阶技巧”:可先泡30秒热水,再换15~20摄氏度的冷水泡10秒,如此反复3~5次,冷热刺激就能进一步打通血液循环,排酸效果会比单纯泡热水更显著。
适时按摩干预,外力排酸。按摩是缓解运动后乳酸堆积的直接手段,但需注意时机——建议在登山或运动结束24小时后进行:“别刚运动完就按摩,此时肌肉处于紧张状态,盲目按摩容易加重肌肉损伤。”按摩时则可自由选择工具,如坐在地上,将泡沫轴垫在小腿下,慢慢滚动按压酸痛点,或用筋膜枪打小腿肌肉,每次10分钟。
选对饮食搭配,中和乳酸。运动后肌肉处于微酸性状态,适量摄入碱性食物有助于中和乳酸,同时补充营养帮助肌肉恢复体力。菠菜、油麦菜等绿叶蔬菜,香菇、海带、梨、苹果等都属于碱性食物,还富含维生素C,能修复韧带、缓解疲劳。此外还可补充点碳水与蛋白质,如一根香蕉、一杯牛奶或一根蛋白棒,为肌肉修复提供能量。“千万别碰大鱼大肉、油炸食品等酸性食物,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导致乳酸更难排出。”
优化睡眠姿势,助力代谢。休息是体能恢复的核心。晚上睡觉时可将双脚抬高,放在叠好的2床被子上(高度以腿不酸、舒适为宜),借助重力帮助小腿消肿,减少血液淤积。同时,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也很重要,张一民解释:“身体休息充足时,代谢速率会加快,能更高效地排出乳酸。”
最后,事前预防也很重要。张一民建议:“下次登山前记得先进行5~10分钟的热身运动,如慢跑、快走或动态拉伸(如高抬腿、弓步走),让肌肉提前进入活跃状态,从源头减少乳酸的产生与堆积。”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