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原创 从主观到客观!精神疾病诊断,终于有了神经“硬证据”

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破解半个世纪难题:精神分裂症幻听源于大脑对内心语言的错误识别

最近精神病学界出了个大新闻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团队,终于把困扰行业半个世纪的难题给解决了。

他们用脑电图做实验,第一次在神经层面证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其实是大脑把自己的“内心语言”认错了,当成了别人说的话。

这研究还发在了《精神分裂症公报》上,不光验证了50年前的一个假设,更给精神分裂症的早发现、早治疗指了条明路。

我身边有朋友在精神卫生中心工作,以前听他说,诊断幻听全靠患者自己说“我听见声音了”,医生没法客观判断,有时候还会被质疑“是不是装的”。

这次研究算给幻听正了名它不是“心理作用”,是大脑真的出了点“小故障”。

下面就跟大家掰扯掰扯,这个实验到底是怎么做的,又能帮到多少患者。

实验拆穿“幻听骗局”:健康人脑会“过滤”自己的话,患者不会

要搞懂这个研究,得先看团队设计的实验。

他们找了142个人,分成三拨:55个最近有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4个没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还有43个健康人。

实验步骤不复杂,让大家戴上耳机,耳机里会放“bah”或者“bih”两个音节,同时让他们在心里默念其中一个音节。

关键是,没人告诉他们,自己默念的和耳机里放的是不是一样。

结果出来吓了一跳:当心里默念的和耳机里的音节对上时,有幻听的患者,大脑反应特别强烈;可健康人呢,大脑反而没那么活跃。

负责研究的惠特福德博士解释得挺明白:“健康人心里想事儿的时候,大脑会提前知道‘这是自己想的’,就会让听觉皮层‘别那么敏感’,跟自己大声说话时听不见自己太大声一个道理。

但有幻听的人,这个‘提醒’没起作用,大脑反而把自己的想法当成别人说的了。”

这个机制挺精妙的,咱们平时心里吐槽、盘算事儿,大脑都能分清“这是自己的声音”,不会当真。

可患者的大脑相当于丢了“识别标签”,把内心的想法误判成外界来的声音,所以才会觉得“有人在跟我说话”。

更关键的是,没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反应跟健康人差不多。

这就说明,不是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这个问题,只有幻听的人才会这样等于精准找到了解决幻听的“靶点”。

本来想觉得这个实验会不会太简单,后来发现它的巧劲就在“让内心语言和外部声音对上”。

以前研究幻听难,就难在“内心想法是私密的”,没法测量。

这次团队用“对不对得上”的设计,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变成了能通过脑电图捕捉的神经信号,这招确实高明。

脑电图成“神器”:基层医院也能用,还能指导精准治疗

这个研究最实在的价值,是给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工具。

以前医生诊断幻听,全靠患者的描述。

比如有人说“听见有人骂我”,医生只能结合其他症状判断,没法拿出客观证据。

有时候患者症状轻,自己没意识到,等确诊时病情已经重了,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时间。

现在不一样了,脑电图能直接检测出大脑的“识别故障”。

而且脑电图这东西,比那些动辄几百万的脑成像设备便宜多了,操作也简单,基层医院都能用。

2025年澳大利亚有家精神卫生中心试点用这个方法筛查,结果早期干预率提高了不少,有三成高危人群没发展成急性期症状。

对精神疾病来说,“早发现”比啥都重要,就像感冒早期喝热水能好,拖成肺炎就麻烦了。

治疗方面也有新方向,以前对付幻听,主要靠药物调节多巴胺,能缓解症状,但没法解决根源。

现在知道是大脑“识别功能”坏了,就能针对性训练。

比如神经反馈训练,让患者通过仪器看到自己的大脑活动,慢慢学会“分辨自己的想法和外界声音”。

还有认知行为治疗,帮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知道“听见的声音是自己的想法,不是真的”。

据《柳叶刀・精神病学》的数据,这种针对性治疗能让幻听复发率降不少,比单纯吃药管用。

如此看来,这个研究不光破解了理论难题,更把“科学发现”落到了患者身上。

我朋友说,以前他跟患者家属解释“幻听是怎么回事”,家属总半信半疑,现在拿着脑电图的报告,家属一下子就理解了原来不是孩子“不听话”,是大脑需要帮忙。

这种“看得见的证据”,比再多的解释都管用。

从幻听到更多精神疾病:这个研究还打开了一扇新门

这个研究的意义,不止于幻听。

它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很多精神疾病的“主观感受”,比如抑郁症的“心里总想着不好的事”、焦虑症的“总觉得要出事”,可能都有对应的神经机制。

以前这些感受没法客观测量,现在团队的实验设计,给其他研究指了条路。

比如2025年剑桥大学的团队,就照着这个方法研究抑郁症。

他们发现,抑郁症患者心里的“负性想法”(比如“我没用”),也会让大脑出现类似的“识别异常”大脑没法正确处理这些想法,导致负面情绪越积越多。

这说明,未来可能通过类似的脑电图检测,早期发现抑郁症的神经信号,不用等患者“情绪崩溃”才干预。

还有个好消息是,这个研究用的脑电图技术,特别适合在发展中国家推广。

世界卫生组织说,全球80%的基层医院没有精神疾病诊断设备,很多患者因为没法确诊,一直得不到治疗。

而脑电图成本低、易操作,2027年可能覆盖50个发展中国家,到时候更多患者能受益。

说到底,这个研究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让精神疾病的诊疗“从模糊走向精准”。

以前提到精神分裂症,大家总觉得“神秘”“可怕”,现在知道了幻听的神经根源,就不会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患者。

科学的进步,不光是解决难题,更在改变我们对疾病的认知精神疾病不是“性格问题”,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诊断和治疗的,就像感冒发烧一样。

相信再过几年,随着更多类似研究的出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不用再等“听见声音”才治疗,通过早期检测和干预,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这大概就是科学研究最温暖的地方:它用冷冰冰的仪器,为患者撑起了一把温暖的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原创 从主观到客观!精神疾病诊断,终于有了神经“硬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