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医话】专栏由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李艳主任团队打造,聚焦精神、心理、睡眠领域,用暖心文字解心结,以中医智慧融合现代医学助您筑牢心灵防线,拥抱身心健康。
本期作者
当秋风渐起,树叶开始飘落,我们在感受秋天带来的凉爽时,不少人也会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似乎也跟着 “换季” 了。常常莫名地感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好像也变得索然无味。这种在秋季出现的情绪波动,在医学上被称为 “季节性情绪失调”。
从中医的 “天人合一” 理论到现代医学对神经递质、生物钟的研究,都对这一现象给予了关注。接下来,让我们探究秋季情绪波动背后的奥秘,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也能拥有阳光般的好心情。
PART.01
秋风起,情绪为何也 “换季”
(一)日照时间与激素变化
从西医角度来看,秋季日照时间的减少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秋季来临,由于日照时间缩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相对增多,这会导致我们的睡眠时间延长,变得更加嗜睡,从而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
血清素,又被称为 5 - 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调节情绪、认知、睡眠和食欲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被称为 “快乐激素”。血清素的合成与阳光照射密切相关,日照时间的减少会抑制血清素的合成,从而导致血清素水平下降。当血清素水平不足时,我们的情绪就容易变得低落、焦虑,对事物的兴趣和动力也会降低。
(二)气温与环境变化的刺激
除了日照时间的变化,秋季气温下降,同样会从生理和心理层面影响人的情绪。当气温降低时,人体为了保持体温,新陈代谢会减缓,血液循环也会相应变慢,这可能导致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活动有所下降,使人容易感到疲倦、乏力,这种身体上的不适会进一步影响情绪状态,让人产生压抑感。
从心理层面来说,秋季大自然的景色发生了明显变化,树叶逐渐枯黄、掉落,花草凋零,整个环境呈现出一种萧瑟、衰败的景象。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容易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从而产生悲伤、失落等负面情绪 。
(三)燥邪入侵,加重情绪负担
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缺乏,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在中医里被称为 “燥邪”。燥邪是秋季的主气,当它过于强盛时,就会侵犯人体,引发各种不适症状。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对干燥的环境非常敏感。当燥邪入侵肺部时,会迅速损耗肺内的津液,导致肺失滋润,宣降失常 。我们就会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毛发不荣、干咳少痰、痰黏难咳等症状。
这些身体上的不适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进一步加剧情绪的波动。当身体处于不适状态时,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降低,更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悲伤等负面情绪 。而且,燥邪还可能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影响情志的正常表达和调节。所以,在秋季,我们要特别注意防范燥邪的侵袭,及时补充水分,保持身体的滋润,以减轻燥邪对情绪和身体的不良影响。
PART.02
防治结合,守护秋季情绪健康
(一)生活方式调整
在秋季,保持规律的作息至关重要。我们应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的变化规律,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每晚尽量在 10 点至 11 点之间入睡,早上 6 点至 7 点左右起床,这样有助于维持生物钟的稳定,保证精力充沛,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
(二)饮食调理
中医食疗在调节情绪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秋季,我们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安神润肺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红枣、银耳等。
PART.03
及时求助,别让情绪问题 “过冬”
如果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你的情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甚至变得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比如持续的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则建议到医院的心理睡眠科、精神科或心理咨询机构就诊。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成立于2005年,诊疗病种全,综合服务能力强,全国影响力大。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早建设的神志病重点专科及学科,系仝小林科技专家研究室、仝小林名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主要负责单位。
目前拥有临床医生14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专职心理治疗师3人,年门诊近50000人次。
专科实施分级诊疗、心身同治、中西并重、优势互补。主攻失眠、焦虑障碍、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女性情绪障碍及各类心身疾病。
专科重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开展中药、中医传统疗法(针灸、穴位贴敷、棍针、火熨等)、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电子生物反馈等)等多种疗法。
专科积极探索本土化心理治疗,目前开展个体心理治疗及调息、催眠、正念、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创伤等团体心理治疗。针对青少年、成人情绪障碍、亲子关系异常、婚姻问题、人际关系不良、学习障碍等问题提供对应的心理治疗。
初审 | 陈凌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