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化名)2024年底在社区体检发现血压偏高。医生告知高血压风险后,他瞬间陷入恐惧,觉得世界都灰暗了。
此后,李叔像变了个人,紧张不安如影随形,各种可怕念头不断冒出。躯体不适也接踵而来,头晕、头紧、出汗、胸闷、口干,难受至极。情绪变得异常烦躁,电视声稍大就受不了,对曾经爱好没了兴致,觉得生活没了意义。夜晚,他辗转难眠,担忧恐惧循环播放。
为求进一步救治,近日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睡眠障碍及神经症科就医,陈金虹副主任诊断“焦虑状态”后,他因不认可而仅吃助眠药。后续换药又因胃部不适自行停药,症状反复。如今,他仍头晕,担心断药和副作用,睡眠依旧差,于是前来住院治疗,陈金虹副主任提醒,这就是典型的焦虑障碍!
陈金虹副主任介绍,我们体内有一套精密的警报系统,用于应对真实威胁。但当这套系统变得过于敏感,便会常常“误报”,在没有真实危险时也频频拉响警报,这就是焦虑障碍——一种身体处于“虚假紧急状态”的体验。
很多人误以为焦虑是性格问题。事实上,它有着深刻的生理基础。当大脑误判情境为“危险”时,会命令身体释放大量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素,从而引发一系列真实的躯体反应:
• 心血管: 心慌、心悸,心跳加速,为“战斗或逃跑”做准备;
• 呼吸系统: 呼吸急促、胸闷,试图吸入更多氧气;
• 肌肉神经: 肌肉紧张、颤抖、手脚发麻,身体准备随时行动;
• 消化系统: 血液从消化道流向了大肌肉群,引发胃部不适、恶心。
做好自我护理,才能安抚过度警觉的神经系统
1. 呼吸安抚法
呼吸是连接我们意识与自主神经的桥梁。深长的呼气能直接启动身体的“放松反应”。
实用技巧: 尝试“4-7-8呼吸法”。用鼻子缓缓吸气,默数4秒;屏住呼吸,默数7秒;然后用嘴巴缓缓呼气,默数8秒。重复3-5次。这个节奏能有效减缓心率,平息紧张。
2. 感官着陆法
焦虑常源于对未来的灾难化想象。使用感官着陆法能帮你锚定在安全当下。
实用技巧: 运用“5-4-3-2-1”法。立刻在环境中,依次找出:5样你能看到的东西;4样你能触摸到的东西(感受其质感);3样你能听到的声音;2样你能闻到的气味;1样你能尝到的味道(或想一种喜欢的味道),这个练习能强制将注意力从内部恐慌转向外部环境。
3. 认知觉察法
不要与焦虑念头正面搏斗,而是学会观察它。
实用技巧: 当“我快不行了”的念头出现时,试着在心里为它贴上标签,例如:“我注意到,这是一个‘焦虑的想法’。”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在你和念头之间创造出一个宝贵的观察空间,削弱它的控制力。
筑牢日常防护:生活的稳定感是最好的缓冲
1.有氧运动是消耗多余应激激素的最佳途径。
2.减少咖啡因、高糖食物,它们会模拟焦虑症状。
3.充足的睡眠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修复时间。
4.与信任的人交谈,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积极应对。
应对焦虑障碍,陈金虹副主任提醒大家并非要消灭警报器,而是学会识别它的误报,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一次次地校准它。当你掌握了自我护理的技巧,你便不再是警报的被动受害者,而是成为了自己内心平静的主动守护者。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睡眠障碍及神经症科 余军军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