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气温骤降,传染病高发!谁最容易“中招”?科学防护指南请收好

常见

秋季传染病

01

|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急性起病,高热(部分病例高热可达39-40°C),伴畏寒、寒战、乏力、全身痛、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为主,常有咽痛、咳嗽。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容易造成传播流行。

传播途径: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流感易感人群包括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潜伏期短,多数在18--72小时,有的甚至几小时。

0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传播。

易感人群: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3—7天左右,最长不超过两周。

03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秋季节容易发生,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一次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

传播途径: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接触被唾液污染的衣服、食物、玩具等物品也可被传染。

易感人群:多发生于儿童, 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是2--4周。

04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该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俗称“见面传”。

易感人群:水痘的易感人群一般情况下以婴幼儿和儿童时期的人群为主,一些免疫力比较低的成年人也是易感人群。水痘的潜伏期一般为14--16天。

05

|诺如病毒感染性肠胃炎

诺如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多数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但诺如病毒排毒过程较长,病症消失两天后,仍具有传染性,免疫期短暂,可能反复复发。

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水,接触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接触污染的手、物品或用具等方式引起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诺如病毒潜伏期比较短,一般在24—48小时,最短10小时左右,最长可达72小时左右。

06

|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鼠类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预防

措施

1.

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每年接种一次,建议9-11月完成接种,重点人群包括医务人员、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6月龄-5岁儿童等。

新冠疫苗: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应积极主动接种最新可用的新冠病毒疫苗。

出血热疫苗:接种疫苗是防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尤其是接近60岁的农民和刚满16岁的学生,应积极主动接种疫苗,全程免疫3针,其中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1年,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又有效。

其他疫苗:水痘疫苗、EV-A71疫苗等。

2.

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遵循“七步洗手法”,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

科学佩戴口罩:在医疗机构、人群密集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景应佩戴口罩。

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

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减少病原体传播风险。

时常晾晒被褥,防止滋生螨虫,不在草地上嬉闹玩耍,避免接触老鼠的粪便及尿液。

3.

环境与饮食卫生

保持室内通风: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

清洁消毒: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手机、桌面等)定期清洁消毒。

饮食安全:食物充分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不喝生水,。防鼠灭鼠:注意生活和工作场所的防暑灭鼠,在果园、菜园、养殖场、食品加工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及时打扫环境卫生减少老鼠的藏身之地;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不要夜宿在果园等户外场所防止螨虫叮咬;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野外工作人员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4.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鲜蔬果。

适量运动:坚持规律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充足睡眠:保证每天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在出现发热、咳嗽、三红(面红、颈红、胸部潮红)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尽早规范治疗。

文稿来源 |预防保健科 惠晓卫

稿件编辑 | 宣传科 熊英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气温骤降,传染病高发!谁最容易“中招”?科学防护指南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