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讲堂】以为是乳腺增生,结果查出癌?医生提醒:别把这些乳腺异常当“增生”

说起乳腺不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乳腺增生”“快来月经了”,觉得贴贴药膏、吃点调理药就会好。但事实往往没这么简单!有些看似普通的乳腺肿块、胀痛,背后可能藏着乳腺癌的风险。

“现在我每天都能去公园跳广场舞,谁能想到一年前我还以为自己熬不过去呢!”每周三上午,62岁的张阿姨都会准时出现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山院区(杭州市肿瘤医院)甲状腺/乳腺专家门诊的诊室复查,爽朗的笑声总能感染周围等候的病友。而这一切,都要从她那次“误把癌症当增生”的经历说起。

以为是乳腺增生

贴药膏却越贴越糟

去年春天,刚退休不久的张阿姨发现右侧乳房有个“小疙瘩”,摸起来不疼不痒,质地也不算硬。“我问了小区里的老姐妹,她们都说‘女的都有乳腺增生,肯定是这个’。”张阿姨没当回事,买了“活血化瘀”的乳腺贴,每天按时贴在患处,还自己按摩乳房,想着“疏通疏通就好了”。

可一个月过去了,“小疙瘩”不仅没消,反而悄悄长大了一圈,按压时还开始隐隐作痛。但张阿姨还是选择“再观察观察”。

又过了两个月,张阿姨的右侧乳房开始出现“针扎似的疼”,晚上躺平睡觉时更明显,甚至牵连到腋下也隐隐作痛。女儿看着母亲难受的样子,赶紧带她去了市一医院吴山院区(市肿瘤医院),挂了甲状腺/乳腺专家门诊郑如珍副主任医师的专家号。

第一次见到郑如珍时,张阿姨的右手还下意识护着右侧乳房,说话声音都带着颤:“郑医生,我这是不是增生恶化了?会不会是癌啊?”

郑如珍细致了解了张阿姨的症状后,为张阿姨安排了乳腺钼靶、超声+增强磁共振检查以及穿刺病理活检。检查结果提示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阳性,且伴随腋窝淋巴结转移。看到“癌”字的那一刻,张阿姨当场就哭了:“我怎么会得癌症啊?我平时身体好好的,连感冒都少得……”

郑如珍组织团队讨论治疗方案:“张阿姨的肿瘤直径2.5厘米,有淋巴结转移,但没有远处转移,属于局部晚期,先做新辅助治疗,在根据新辅助治疗结果个性化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郑主任跟我讲治疗方案时,一条条说得特别清楚,连可能会有什么副作用、怎么应对都告诉我了。”张阿姨回忆道,“她还说‘你的HER2阳性是有靶向药可用的,现在治疗手段这么好,我们一起努力,争取治疗效果最大化。’听她这么说,让我对治疗有了很大的信心。”

从治疗到护理,全程守护

治疗一开始,张阿姨就遇到了难题:第一次化疗后,她开始恶心、吃不下饭,头发也慢慢掉了。“看着梳子上的头发,我又忍不住哭,觉得自己变丑了,不想出门。”

郑如珍察觉到了张阿姨的情绪变化,每次查房都会多留10分钟和她聊天:“掉头发是暂时的,化疗结束后很快就会长出来。”不仅如此,团队还为张阿姨调整了止吐方案,安排营养师为她定制饮食计划:“多吃点高蛋白的食物,比如清蒸鱼、鸡蛋羹,少量多餐,既能补营养,又能减轻肠胃负担。”

经过6个周期的新辅助治疗,张阿姨的乳腺和淋巴结肿瘤消退。随后,进行了保乳手术,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术后一个月,郑如珍为她制定了放疗方案并继续靶向治疗,尽可能消灭了亚临床病灶,减少复发转移风险,巩固治疗效果。

前段时间,张阿姨完成了全部治疗,复查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正常,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复发或转移迹象,后期将继续定期复查。

别把这些乳腺异常当“增生”

很多人像张阿姨一样,把乳腺异常都归为“增生”,从而延误了治疗。郑如珍医生提醒,出现以下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乳腺专科就诊:

1. 乳房出现“硬疙瘩”: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且短期内变大;

2. 乳头异常: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浆液性溢液)、乳头内陷、乳头皮肤破溃;

3. 乳房皮肤变化:皮肤发红、水肿、变皱(像“橘子皮”一样)或出现溃疡;

4. 腋窝不适:腋窝摸到肿块、疼痛或手臂发麻、肿胀。

“乳腺健康不能靠‘猜’,更不能自己随便用药。”郑如珍医生提醒,定期做乳腺检查(40岁以上女性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钼靶),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才能早发现、早治疗,获得更好的预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健康讲堂】以为是乳腺增生,结果查出癌?医生提醒:别把这些乳腺异常当“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