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刘先生已经有段时间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了,但想着肚子疼忍忍就过,便血也自我安慰是“痔疮”。直到今年3月,他连续两周发现马桶里“漂着一条细细的红线”,用纸一擦还有鲜红血迹。
妻子劝他去医院,他摆手:“痔疮嘛,十男九痔。”可随后,他排便越来越不规律——早上腹泻,下午又便秘,肚子隐隐绞痛,像有气在里面打转。
更怪的是,原本“粗壮”的大便突然变得像铅笔一样细,还总感觉排不干净。一天晚饭后,刘先生腹痛加剧,被家人连夜送到急诊。肠镜结果让全家倒吸一口凉气:乙状结肠里长了一颗2厘米的菜花样息肉,活检提示“管状绒毛状腺瘤,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离癌仅一步之遥。
医生感慨:“再拖半年,可能就要按肠癌处理了。”术后回忆,刘先生冷汗直冒:“早把‘便血+变细+排不净’当回事,就不用挨这一刀,还差点把命搭进去。”
01
什么是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内壁上长出了多余的“肉疙瘩”。它可以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以大肠(结肠和直肠)更为常见。根据息肉的性质,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风险相对较高。
肠道息肉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肠道息肉或肠癌,那么个体患病的几率会显著增加。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诱发肠道息肉的重要因素。
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结构,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刺激肠道黏膜,增加息肉的发生风险。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有害物质反复刺激肠道,也容易引发息肉。
还有,肠道的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肠道黏膜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形成息肉。
02
上厕所的3个关键提示
(一)便血
便血是肠道息肉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当息肉表面出现糜烂、溃疡或受到粪便摩擦而破损时,就会导致出血。便血的表现形式多样,有时可能是粪便表面带有少量鲜血,血液与粪便不混合,这种情况多见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息肉。
有时便血可能表现为暗红色或柏油样便,提示出血部位可能较高,如降结肠或横结肠的息肉。
需要注意的是,便血很容易与痔疮出血相混淆。痔疮出血通常是在排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液鲜红,且多与便秘、排便用力有关。而肠道息肉引起的便血,可能不伴有明显的排便疼痛,且血液与粪便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混合。
如果发现便血情况,尤其是反复出现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二)排便习惯改变
肠道息肉的存在可能会干扰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原本规律的排便习惯可能会变得紊乱,出现便秘或腹泻交替的情况。一方面,较大的息肉可能会阻塞肠道,影响粪便的通过,导致排便困难,出现便秘症状。另一方面,息肉刺激肠道黏膜,可能会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
此外,还可能出现排便不尽感,即感觉已经排完便,但仍有便意,这可能是由于息肉刺激直肠,产生了错误的排便信号。如果排便习惯突然发生改变,且持续时间较长,应考虑肠道息肉的可能,及时进行肠道检查。
(三)粪便形状异常
正常的粪便通常呈黄色或黄褐色,形状为圆柱形,质地软硬适中。当肠道里长了息肉时,粪便的形状可能会发生异常变化。如果息肉较大,占据了肠道的部分空间,粪便在通过时可能会受到挤压,导致粪便变细,呈铅笔状或扁条状。
此外,由于息肉表面的出血和分泌物增多,粪便中可能会混有黏液。黏液便看起来就像粪便表面附着了一层透明的或略带黄色的黏液,有时黏液量较多,甚至会单独排出。当发现粪便性状出现这些异常变化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排查是否存在肠道息肉。
03
如何预防肠道息肉?
(一)合理饮食
饮食对于预防肠道息肉至关重要。应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的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有害物质对肠道黏膜的刺激。
同时,要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尤其是红肉和加工肉类,这些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可能会增加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此外,要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肠道黏膜。
(二)适度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肠道的免疫力。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腹部运动,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有助于增强腹部肌肉力量,促进肠道消化功能。
(三)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肠道健康也非常重要。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建议每天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
(四)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是预防肠道息肉和肠癌的重要措施。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肠癌家族史、肠道息肉病史、慢性肠道炎症等疾病的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一般建议每5 - 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对于高危人群,检查间隔时间可以适当缩短。通过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肠道息肉,并及时进行治疗,从而有效预防肠癌的发生。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