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七分饱”这一理念,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健康饮食的黄金法则,特别是在年纪渐长之后,很多人都把它作为饮食的准则。
然而,随着对营养学和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医生们发现,过了58岁之后,这一原则并不完全适用于每个人,尤其是当身体进入老年阶段时。
过度的节食,或者依然坚持“七分饱”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小的影响,反而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群体,身体的代谢变慢、消化能力下降,营养吸收和利用效率也不如年轻时那样高效。
因此,医生们建议,对于超过58岁的老年人,饮食不仅要适量,更要注意以下四个关键点:避免过度节食、晚餐最好在睡前3-4小时吃完、避免冷热食物交替食用、细嚼慢咽。这四点具体是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为什么这些调整对健康至关重要呢?
避免过度节食。很多人到了老年,往往为了控制体重,减少脂肪摄入,选择吃得更少,甚至实行节食。但事实上,过度节食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会逐渐下降,这意味着老年人需要的热量相对较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需大幅削减食量,过度节食易造成营养摄入匮乏,长此以往,会干扰身体各功能的正常运作,对健康不利。
研究表明,营养匮乏会使免疫力降低,提升感染疾病的几率,与此同时,还极有可能引发诸如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之类的健康问题,需予以重视。
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缺乏,会影响骨骼、关节和心血管健康。
更为严重的是,若长期处于营养不良之态,极可能引发认知功能衰退,进而增加患老年痴呆等病症的风险,这无疑对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因此,医生建议老年人,尽量保持膳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不是一味追求少吃。
晚餐最好在睡前3-4小时吃完。老年人往往会面临睡眠质量差的问题,而吃晚餐过晚,尤其是临睡前吃得过多,可能会加剧睡眠问题。晚餐过晚或者吃得过多,可能导致胃肠道消化负担过重,食物未能得到充分消化和吸收,影响睡眠质量。
此外,过晚进食易引发血糖水平波动,干扰次日血糖调控,尤其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晚餐时间过迟,极有可能提升餐后血糖升高的风险,需格外留意。
此外,临睡前吃得过多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能力下降,胃酸可能逆流入食道,引起胃食管反流病,表现为胸口灼热、胃部不适等症状。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对食道造成长期损伤。因此,建议晚餐最好安排在睡前3到4小时,避免临睡前再进食,同时晚餐应当保持清淡,避免油腻和过重的食物。
避免冷热食物交替食用。在老年人的饮食中,冷热食物的搭配常常被忽视,尤其是对于一些想要满足口腹之欲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喜欢在吃饭时吃些热菜后,再来点凉的水果、冷饮等。
然而,冷热食物交替食用可能对老年人的消化系统造成不小的冲击。
温差过大的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胃痛、胀气等不适症状。对于已经有消化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冷热食物交替可能加重胃肠负担,甚至导致胃肠痉挛等问题。
老年人消化系统功能本就相对孱弱,胃肠黏膜亦较为菲薄,冷热交替的刺激,极易引发胃肠道的不适之感,甚至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的状况。
因此,医生建议老年人在进食时应避免冷热食物的交替,尽量选择温和的食物,避免对胃肠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细嚼慢咽是保证食物顺利消化吸收的重要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和咀嚼功能可能会逐渐下降,咀嚼不充分的食物进入胃肠道后,会增加胃肠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
此外,若食物咀嚼欠充分,于胃内停留时间便会较长,这极有可能致使胃酸过度分泌,进而引发胃部的不适之感。
细嚼慢咽益处颇多,能有效促进唾液分泌,唾液富含消化酶,可助力分解食物里的淀粉、脂肪与蛋白质,进而减轻胃肠消化负担,维护消化系统的健康。
此外,细嚼慢咽还可以给大脑提供足够的时间感知饱腹感,帮助老年人避免过量进食,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因此,医生建议老年人在进餐时要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不仅能促进消化吸收,还能帮助更好地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功能都会逐渐发生变化,饮食习惯也应根据身体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虽然“吃饭七分饱”的原则曾经被广泛推荐,但对于超过58岁的老年人来说,这一原则不再适用于所有人,特别是要结合个人的健康状况,调整饮食方式。
避免过度节食、晚餐最好在睡前3-4小时吃完、避免冷热食物交替食用以及细嚼慢咽,这四个饮食建议不仅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能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一些常见的健康问题。
老年人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日常活动量以及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饮食,做到营养均衡、科学饮食。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健康,享受晚年的美好生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吃饭七分饱”被推翻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闵淑慧.流动老人多维健康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