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连饭都咽不下,总觉得熬不过这关,现在能正常生活了,全靠医护人员救命!”近日,康复出院的张先生回忆起危重时刻,仍难掩激动。
75岁的张先生病史曲折:患血液病多年,曾做过心脏冠脉搭桥、二尖瓣置换、三尖瓣修复术,后因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今年年初,他突发呼吸困难、无法进食,腹部迅速膨隆——检查显示三尖瓣大量反流,血液反流致心脏负荷剧增,引发严重胸腹水。家属带他辗转多地,最终找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二病区主任韩宇。
“患者的情况是‘危重中的危重’。”韩宇回忆起首次会诊时,张先生端坐呼吸、全身水肿,超声确诊三尖瓣大量反流。更棘手的是,此前手术瘢痕、心脏里的起搏导线成了“拦路虎”,且老人高龄体弱、心功能受损,根本扛不住传统开胸手术。
该院紧急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心内科、心外科等专家联合研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樊晓寒也参与会诊。专家们达成共识:药物只能缓解症状,常规微创因瓣环结构改变、起搏导线受阻无法使用。韩宇团队反复模拟后,提出“经导管K-Clip(经导管三尖瓣环修复系统)三尖瓣环修复术”——借K-Clip灵活特性避开导线,微创缩小瓣环,这成了张先生唯一的生机。
手术当天,韩宇团队联合多科室专家,在经食道超声引导下操作:从张先生右侧颈静脉穿刺送鞘管,误差严控在1毫米内;K-Clip抵达后,精准避开导线,将两枚夹子锚定瓣环薄弱处,释放后反流几乎消失。全程仅1小时,颈部仅留3毫米针孔,出血量不足5毫升。
术后,张先生恢复超预期:第一天能坐起喝水,第三天能吃粥和面,一周后腹水消退、可正常行走。复查显示,三尖瓣反流从“极大量”降至“少中量”,心功能明显改善。出院时,张先生特意让家属拍下自己吃饭的视频:“想让关心我的人看看,我能好好活了!”
韩宇介绍,重度三尖瓣反流被称为“心脏瓣膜病最后堡垒”,此次经导管K-Clip三尖瓣环修复术不仅填补国内技术的空白,更给类似危重患者带来了希望。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