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原方由炙甘草、生姜、人参、桂枝、生地、阿胶、麦冬、麻子仁、大枣组成。此方传统多用于治疗脉律不齐,如结脉(脉来一止,止无定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期前收缩)。笔者观其方中配伍的生地、麦冬等滋阴之品,可以知晓其适应证当无腻苔等湿浊内蕴之象。
笔者在跟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杜延军老师学习期间,得知炙甘草汤不仅适用于期前收缩,对心动过缓亦有疗效。杜延军曾以此方成功治疗一例心脏术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动过缓患者,这一经验拓展了笔者对该方临床应用的认知。在后续临床实践中,笔者进一步验证了其疗效。
典型病例
王某,男性,62岁,因“腰部疼痛半个月有余”入院治疗。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30年心脏病史,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9次/分)、心房期前收缩、前间壁T波异常。患者自述早年于西藏服兵役期间因高原反应罹患扩张型心肌病,静息心率长期维持在每分钟40次左右,时有心悸不适。患者曾多次被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但因患者心存顾虑而未实施。
症状:患者脉象沉迟缓,舌质淡红、苔薄白,大便干结(每一两天1次),畏寒肢冷。
治疗方案
中药以炙甘草汤为基础方化裁,配伍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黑附子、干姜,温阳通脉;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丹参、三七粉,活血化瘀;全蝎、地龙,通络止痛。同时,配合针刺、艾灸及小针刀等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方药:熟地20克,生地20克,麦冬15克,炙甘草24克,桂枝12克,山茱萸20克,山药20克,牡丹皮3克,茯苓6克,泽泻6克,丹参15克,黑附子20克(先煎20分钟),当归12克,黄芪20克,干姜9克,三七粉6克,桃仁12克,全蝎5克,地龙12克。
辅以针刺、艾灸及小针刀调理。
疗效观察
经治疗后,患者心悸症状明显缓解,心率提升至53次/分,活动后可达70次/分,腰痛症状亦显著改善。
出院后随访,患者心率维持在55次/分。
调整方药:熟地20克,生地20克,黄芪20克,炙甘草24克,桂枝12克,山茱萸20克,山药20克,牡丹皮3克,茯苓6克,泽泻6克,丹参15克,黑附子20克(先煎20分钟),当归12克,党参20克,干姜9克,三七粉6克,火麻仁12克,全蝎5克,地龙12克。
临证体悟
医学之道,博大精深,穷尽一生亦难窥其全貌。作为医者,当秉持“读经典、跟名师、重实践、善总结”的治学态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方能不断提高诊疗水平。本案通过经方活用,既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也展现了传统方药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价值。(作者供职于汝州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服务集团杨楼镇卫生院)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