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创作者认证 1952年,67军在经历秋季攻势后返回二线休整。就在这时,军长李湘因感染细菌病毒而不幸牺牲,军队高层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谁来接替军长的位置。对部队熟悉度最高的做法,是由副军长提升为军长;但若让空降军长,需要和各级干部先行熟悉、磨合,短时间内不利于部队投向战斗。 此时副军长刚从国内回来,正被派往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总部和兵团希望由副军长李水清主持67军的工作,但上级并未直接下令,而是通过总干部部副部长进行了一次说明性的谈话。

谈话中提到的原因有几点。第一,67军在短时间内不会再次被派往一线作战,需要等部队进行补充、整训,时间要几个月。第二,李水清本人并不在部队,而是回国后按正常流程被抽调去学习。虽然总干部部把原因告知他,但他沉思后表示,自己更愿意留在学院继续学习,因为部队还在整训阶段,自己回去并不算是迫切需要;同时,他也认为自己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知识培训,应当把握这次学习的机会。换句话说,虽然他也理解晋升只是时间问题,但学习的机会相对有限。

于是,李水清婉拒了任军长的提议。总干部部把意见反馈给志愿军司令部,最终决定由20兵团副参谋长邱蔚担任67军军长。 邱蔚过去曾任65军军长,打过硬仗,来到朝鲜前线也是主动请缨,希望在前线一展身手。他在军区的职责主要是担任参谋长和副参谋长,负责作战的具体部署以及其他日常事务,但并不直接带兵上前线作战。关于邱蔚的任命,呈现出一种“临时性”的意味。 就当前局势而言,67军的军长和副军长都还未到任,只有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等干部在位,需要具备军事指挥能力的领兵人选。没有军长,部队的各项建设就会受到影响;而20兵团的官兵都来自晋察冀等部队,彼此之间也较为熟识。 在1952年秋季攻势结束后,67军至1952年间基本没有大规模战斗,其他部队也多以零星的行动和“牛皮糖”式的消耗战为主,真正的大规模作战直到1953年夏季的反击战才再次展开。 这场夏季反击战持续了75天。参战部队包括67军全军、68军的两个团和一个营、54军的一个师和一个团,以及若干炮兵部队。整场战役共歼灭敌军大部队的三个团、六个营的全部,以及四个营的大部与三个营的一部分,总兵力损失达到约四万多人。

停战协议签订后,67军并未立即回国,而是在朝鲜驻留了一年左右,以防止敌人再次发动进攻。1954年9月,部队奉命回国,驻扎在山东的胶州区域。此时,邱蔚已调离67军,到河北军区任职;副军长李水清也在军事学院毕业,等待分配。上级决定再将他调回67军,担任军长。至此,67军的军长重新由李水清担任,完成了从临时人选到正式任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