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正面战场的殊死搏斗,还在敌后的心理战和宣传战中展开了激烈角逐。双方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展开攻心战,目的是瓦解对方的士气。志愿军自建军起,就非常重视敌方宣传工作,揭露敌人阵营的黑暗本质和战争罪行,进而动摇敌军的战斗意志。
在这场战争中,我军的敌方宣传工作,曾促使大批蒋军官兵投降,加入解放军。即使是顽固的日军,志愿军也通过情感和理智的沟通,成功感化了不少士兵,使他们转变为反战的支持者。
在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充分发挥了这一宣传优势,几乎将宣传工作做到了极致。各部队普遍设立了“敌工部”,并配备了精通英语、法语、韩语等多种语言的人员。这些人员不仅精通语言,还有不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对敌进行宣传。除了阵地上的反战广播外,还有印制并投放的大量宣传品、慰问品、安全通行证等,这些方法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前线阵地上,志愿军常常会设立临时的广播站。广播设备不需要太多的物资,甚至只需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再加上一些简单的设备,如小型发电机、扩音器和留声机。许多女性播音员,尤其是国内大学的学生,以甜美的嗓音向美军官兵播送节目。这些节目揭露美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的阴谋,关心美军士兵的安危,并宣传志愿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优待俘虏的政策。还会播放一些美国的流行音乐,让美军官兵产生对和平的怀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这些女播音员赢得了美军官兵的喜爱,甚至有美军官兵开玩笑说要和某位“战地夜莺”约会。每当广播响起,美军的枪炮就会停下来,大家安静地听节目。有时,敌方阵地的士兵还会隔空与我方阵地的广播互动,这大大缓解了敌对情绪,降低了战斗的烈度。
不仅是美军,志愿军还特别重视对韩军的宣传。不同于生活优越的欧美军人,韩军士兵多为贫苦家庭出身,受过严重剥削。听了志愿军的宣传后,许多韩军士兵感同身受,纷纷主动投诚。甚至有一名韩军士兵带着枪来到志愿军阵地,表示:“我越来越觉得你们说的对,不愿再给李承晚卖命了!”
除了广播,志愿军还制作了许多精美的宣传品和慰问品,包括画册、明信片、和平纪念章等。特别是节日如圣诞节和感恩节时,志愿军会送出许多具有欧美特色的礼物。为了使这些礼物更符合欧美士兵的喜好,志愿军还邀请在中国的国际友好人士参与设计。
欧美官兵特别是美国士兵,天性活泼,喜欢生动有趣的画面。因此,志愿军的宣传品大多采用卡通和漫画风格,揭露帝国主义的阴谋,提倡和平,呼吁世界大团结,反对战争。这些宣传品大多放在敌方阵地前的显眼位置,有时甚至放在写着“和平信箱”或“友谊信箱”的木箱里,让敌人感到这些物品不具威胁,从而愿意取走查看。
起初,美军士兵对这些物品心存疑虑,担心里面藏有炸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美军官兵开始取走这些宣传品,甚至收藏起来,作为特殊的纪念物。最打动美军官兵的,是来自战俘营的战友们写的信件。这些信中,战俘们描述了志愿军对俘虏的优待政策,讲述了他们在战俘营中过得十分舒适和愉快,完全没有受到虐待。这些信件真实可信,尤其是信中使用的美军俚语,更是让美军士兵产生了信任。
在这些宣传品中,最令美军官兵珍爱的,是“安全通行证”——一种劝降书。持有此卡的美军士兵可以享受到志愿军的优待。美军官兵非常珍惜这些卡片,甚至有些人将它们视作“护身符”,即使志愿军表示无论是否持有该卡,都能得到优待,他们还是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些卡片。
“来而不往非礼也”,在志愿军赠送了如此多的礼物和宣传品后,美军官兵也开始向“和平信箱”投寄回信。这些信件中,有的感谢志愿军的人道主义,也有的提出幽默的建议。例如,一名美军士兵在回信中说:“你们的宣传画我们很喜欢,但能不能画得不那么丑?至少把我们画得好看一点,或者像米老鼠、唐老鸭那样!”
对于这种幽默的建议,志愿军并未过于纠结。毕竟,志愿军的宣传画本意是通过强烈的讽刺,揭示美帝国主义的罪行,而美军官兵的反应也从侧面说明了宣传效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