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手术是治疗痔疮、肛瘘、肛裂等疾病的常见方式,但术后疼痛常让患者“坐立难安”,甚至影响康复信心。作为肛肠科护士,我们深知疼痛管理的关键性。本文将结合临床经验与最新研究,为您揭秘科学镇痛的“组合拳”。
一、疼痛从何而来?先“知己知彼”
肛肠区域神经末梢密集,术后疼痛源于多重因素:
1.手术创伤:切割、缝合等操作直接刺激神经,引发“刀割样”疼痛。
2.括约肌痉挛:肛门内括约肌对刺激敏感,术后易因紧张或炎症出现痉挛性疼痛。
3.排便刺激:干硬粪便摩擦创面,如同“伤口撒盐”。
4.感染风险:创面暴露易受细菌侵袭,引发红肿热痛。
5.心理因素:焦虑、恐惧会放大疼痛感知,形成“疼痛—紧张—更痛”的恶性循环。
二、科学镇痛“四步走”,疼痛管理更精准
第一步:药物镇痛——分层干预,精准打击
1.轻度疼痛: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
2.中重度疼痛:医生可能开具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成瘾。
3.局部用药:吲哚美辛栓可直达患处,缓解疼痛并保护创面。
4.中药坐浴:临床常用的“参黄袋”含苦参等成分,通过清热燥湿、活血化瘀减轻疼痛,每日便后坐浴10-15分钟效果更佳。
第二步:物理疗法——无创舒适,辅助康复
1.红外线照射:通过温热效应改善局部代谢,加速炎症消退,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2.耳穴埋豆:选取耳部“神门”“肛门”“皮质下”等穴位,贴压磁珠并每日按压3-5次,可调节神经功能,临床显示能降低疼痛评分。
第三步:排便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1.饮食调整:术后24小时内进食半流质(如粥、面条),避免牛奶、豆类等易产气食物;2日后逐步增加膳食纤维(如火龙果、燕麦),保持大便柔软。
2.辅助排便:若出现便秘,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或开塞露,但需避免频繁使用导致依赖。
3.排便姿势:采用“蹲姿+脚凳”模式,模拟自然排便角度,减少用力过度对创面的刺激。
第四步:心理支持——情绪镇痛,事半功倍
1.深呼吸训练:指导患者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再撅嘴呼气(6秒),重复5次,可降低焦虑水平。
2.音乐疗法:选择60-80拍分钟的轻音乐(如班得瑞《安妮的仙境》),每日聆听30分钟,通过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
3.家属陪伴:鼓励家属参与护理,如协助患者便后清洁肛门、如厕等增强其安全感。
三、这些“坑”千万别踩!
1.忌久坐久站:术后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1小时变换体位,减轻肛门压力。
2.忌盲目用药:阿片类药物可能引起恶心、便秘,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忌忽视感染信号:若创面出现红肿、渗液增多或发热,需立即就医,避免感染加重疼痛。
术后疼痛是暂时的,科学管理能让康复之路更顺畅。作为肛肠科护士,我们愿用专业与温暖,陪您跨越这道“难关”。记住:疼痛无需硬扛,及时沟通、主动干预,才是对健康最大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