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这个适合深秋喝的方子,好润啊,越喝皮肤越细腻

秋风吹起来,整个空气都变得干燥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让人不适的小状况:

嗓子痒,干咳干呕;失眠、烦躁变多了;总想喝水,睡觉也会干醒;鼻腔干痛...

中医讲,秋令与肺气相应。

秋天燥邪易伤肺,而肺为“娇脏”,既恶暖,又怕寒。

肺外合皮毛,主呼吸。

外邪侵犯人体,不管从口鼻吸入,还是由皮肤侵袭,都容易犯肺而致病。

很多人每天明明喝够了水,保湿工作也做的仔细,却还是经常感觉咽干舌燥、干咳、皮肤头发也燥的不行。

天气干燥

更要及时补充津液

“燥”不仅存在于秋季,它还会伴随整个冬季。

首先,秋冬季气候相对干燥,我们的身体肌肤会发干,鼻腔里也会干干的。

其次,北方有暖气,南方有空调,室内会比较温暖,在这样的室内待久了,我们也会觉得身体燥热。

再者,秋冬季我们会喜食火锅、烧烤,会喜欢辣味的东西,这些热性的食物进入体内会耗伤我们的津液。

而津液不足,则体内会有虚火,反映在身体上就会有口干舌燥、咽喉不适、大便干燥、阵阵燥咳的症状。

中医提倡以饮食调养来抵御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里也有“燥者濡之,治则名”的记载。

即燥者润之、润燥,指的是燥症要用滋润的方式来处理。

所以,在秋冬季,我们也要适当滋阴润肺,给身体“灭灭火”,体内状态平衡了,不适的感觉也会消失。

对抗燥,喝水是不管用的,生津润燥的汤汤水水大家都要安排起来了。

小吊梨汤

适合秋天喝的饮品

各地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独门秘籍,比如广东人的竹蔗茅根水,南京人的美玲粥。

当然,北方比南方更干燥,所以北方的润燥汤水似乎更有话语权,比如老北京的酸梅汤和小吊梨汤,大西北的杏皮水。

今天咱们先来说一说小吊梨汤。

小吊梨汤是老北京的特色甜汤,也是京味馆子里的必备热饮。

据说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途径赵州时,口渴难耐,咽痛沙哑,御医开了好多方子,但始终不见好转。

一日,乾隆皇帝一行人,行至赵州桥附近,由于咽痛难耐,便在一路边茶摊坐下,一人要了一碗茶水,入口后,乾隆皇帝顿感清心润肺,咽痛之感顿失。

询问之后得知,这店主自家炖制的梨汤,因店主姓李,附近街坊便叫此汤为李氏梨汤。

因得了乾隆皇帝的喜爱,这李氏梨汤自然也成为了宫廷饮品,后经时代更迭,配方和炖制方法也流传到了民间。

在民间,百姓均以铜制提吊做为称量梨汤的器物,一吊为一壶,久而久之,"李氏梨汤"便被叫做了"小吊梨汤"。

梨+银耳煮着喝,可以濡养肺胃之阴

燥邪入侵最先伤到的是肺,而且肺在五脏中最娇气了,喜润怕燥。

小吊梨汤主要材料有梨+银耳+乌梅,都是润肺生津,收敛浮火的能手。

走肺、胃经。

梨生吃偏凉,炖过之后,可以濡养肺胃之阴,生津液。使燥热而生的虚火得以顺降。

银耳

白耳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之要品。——《本草诗解药注》

就是说,在日常润肺滋阴这事上,银耳不寒、不腻,又能补气。

乌梅

性收敛,味酸。可以敛浮火。与冰糖酸甘化阴,养阴同时增加了体内的津液,降虚火。

整个配方,适合仲秋阴虚火旺,虚火上浮的症状。

而且小吊梨汤主要是滋润上焦,不走中下焦,脾虚湿重的人也可以喝一些。

做个小吊梨汤

给阴虚火旺的朋友

材料:

雪梨2个(保留梨皮),药用乌梅3-4颗,银耳、枸杞、冰糖、大枣适量。

想要雪梨果香>银耳糯香,比例2:1;银耳糯香>雪梨,比例1:1。

准备:

雪梨用盐搓干净,流动水冲洗,削皮,切粒备用。

银耳泡发至少1小时以上,有条件的可以泡发过夜,泡好后撕成小块备用。

做法:

放入银耳、枸杞、雪梨,冷水下锅,烧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

最后20分钟放入乌梅和冰糖,搅拌让冰糖融入汤汁中即成。

要想汤汁软糯可口,出胶质,把银耳的精华都溶入汁液里,就要做到:

1.银耳泡发时间要长,有条件的隔夜泡发,第二天煮。

2.煮的时间长,可以用养生壶/砂锅/汤锅慢炖,炖足4小时,这样银耳的所有精华都融入汤汁里,吃完觉得自己仙气满满哒。

3.大朵银耳不太容易出胶质,可以用小朵银耳,并且尽量撕得碎一些。

4.一次性加足量的水,不要中途觉得水不够加冷水进去,这样会影响出胶哦。

小贴士:

梨皮要跟梨一起煮,因为植物的皮与肉,是一对阴阳,带皮一起煮,以免偏性。

要喝汤吃梨的同学,可以把削好的梨子皮卷好,这就不会散开,煮好后捞出更方便。

丰水梨、黄冠梨、砂糖梨熬煮出来的梨汁也是酸甜可口,不必拘泥雪花梨一个品种。

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加加减减,喜欢酸的乌梅就多放,不喜欢酸的,乌梅可以放一个或者两个。

俗话说:一梨润三秋。

干燥寒冷的秋冬,正需要这种清甜滋润的热饮,快准备一下食材,把这份温润传递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这个适合深秋喝的方子,好润啊,越喝皮肤越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