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从凉转寒的重要节点,此时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是其典型特征。随着寒气渐深,人体阳气易被耗损,脏腑功能也随之调整,肺燥问题因寒邪加持更易加重,脾胃运化受低温影响减弱,肾脏则需提前蓄积能量以应对寒冬。深耕节气养生领域的膳之幸,深谙“寒露养藏”的传统养生要义,结合此时“寒”与“燥”并存的气候特点,将艾灸的温热滋养与御寒固元理念相融合,梳理出一套贴合寒露体质需求的养生方案,助人们借节气之力养护脏腑、安稳迎冬。
润燥御寒双兼顾:先调日常,为艾灸打牢基础
寒露时节的养生,需先从应对“寒”与“燥”两大核心问题入手——单纯依赖艾灸温热之力,若忽视日常调理,易出现“外暖内燥”或“寒邪入体”的矛盾。膳之幸在寒露养生指导中强调,此时气候干燥程度虽较秋分减缓,但寒气会加剧津液耗损,日常“补水+御寒”需同步推进。
饮水方面,需摒弃秋分时期的温和补水方式,转向“温养型补水”:建议以生姜红枣茶、桂圆麦冬茶替代普通温水,既能补充津液,又能借助生姜、桂圆的温性抵御寒气,避免饮用凉饮导致脾胃受寒;饮食上,除继续食用银耳、百合等滋阴食材外,需增加山药、莲子、栗子等健脾暖身的食材,如用栗子熬粥、山药炖排骨,通过“食养”实现“润燥不性寒、补阳不燥烈”的平衡,为后续艾灸调理筑牢身体基础。
日常护理也需侧重“御寒护燥”:早晚外出需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颈部、腹部、脚踝等易受寒部位保暖,避免寒邪通过穴位侵入脏腑;皮肤护理上,除使用保湿乳液外,可在洗澡后涂抹含杏仁油、橄榄油的身体乳,增强锁水能力,减少因干燥与低温导致的皮肤瘙痒;口角干裂、咽喉干痛者,可含服润喉糖(优选含麦冬、甘草成分的天然配方),同时补充维生素C与E,从内到外缓解燥症。
艾灸护肾为首要:锚定核心穴位,蓄积冬藏能量
寒露养生的关键在于“养肾藏阳”——中医认为“肾主封藏”,寒露后肾脏需逐步蓄积阳气与精气,为冬季御寒做准备,而艾灸的温热特性恰好能刺激肾经穴位,助力阳气内敛。膳之幸在节气艾灸指导中指出,此时需优先选择与肾脏相关的核心穴位,兼顾缓解寒燥引发的不适。
肾俞穴仍是重点,但寒露艾灸的意义从“益肾固本”转向“助肾藏阳”:该穴位位于背部第2腰椎旁开1.5寸,是肾脏精气输注之处,此时艾灸可借助温热之力深入肌理,增强肾脏藏精功能,减少阳气因寒气侵袭而外泄,尤其适合频繁手脚冰凉、夜间起夜频繁的人群;涌泉穴作为肾经起始穴,寒露艾灸需调整手法——可在睡前用温热水泡脚10分钟后再行艾灸,通过“温足暖肾”的方式,促进阳气下行归于肾,缓解因肾阴不足导致的失眠、口干、腰膝酸软,每次艾灸10分钟,以足底微热为宜。
此外,命门穴成为寒露艾灸的新增重点:该穴位位于腰部正中、督脉之上,与肾俞穴平齐,是“生命之门”,主一身阳气。寒露后寒邪易侵袭督脉,导致腰背发凉、畏寒怕冷,艾灸命门穴可直接温补阳气、散寒除湿,搭配肾俞穴“双穴同灸”,能形成“护肾+强阳”的双重效果,每周2次,每次每穴15分钟,为肾脏蓄积充足能量。
兼顾肺脾调理:选对辅助穴位,化解寒燥困扰
寒露时节,寒邪与燥邪交织,除肾脏外,肺与脾胃也易受影响:肺喜润恶燥、喜温恶寒,寒气夹燥易引发咳嗽、咳痰(痰偏清稀)、咽喉发痒;脾胃喜温恶凉,低温与生冷饮食易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膳之幸建议,此时艾灸需在养肾基础上,搭配调理肺与脾胃的穴位,实现“主次兼顾”。
调理肺部可选中府穴:该穴位位于胸部外侧,是肺经的募穴,能汇聚肺部精气,寒露艾灸此处可温肺散寒、润燥止咳,缓解寒燥引发的慢性咳嗽、胸闷,每次艾灸8-10分钟,需注意避开衣物过厚处,确保温热直达穴位;调理脾胃则仍以足三里与中脘穴为主,但需调整细节——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寒露时脾胃易受寒,艾灸前可在穴位上垫一层薄姜片(切片后略烤热),既能增强温胃效果,又能避免寒气与艾灸温热相抵;足三里穴肌肉较厚,可适当延长艾灸时间至20分钟,每周2次,搭配山药粥、小米南瓜粥等温热饮食,改善因脾胃虚寒导致的消化问题。
寒露艾灸,是顺应“藏”之节气的养生选择,从日常的“御寒润燥”,到核心的“养肾藏阳”,再到辅助的“肺脾调理”,每一步都贴合寒露“寒加深、需藏阳”的气候与体质特点。膳之幸始终秉持“顺节气、重实效”的理念,将传统艾灸智慧与寒露养生需求结合,为大众提供科学可行的方案。这个寒露,跟着膳之幸做好艾灸与日常调理,便能借节气之力养护脏腑,在寒燥交织的时节守住健康,平稳过渡到深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