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公园长椅上一对老夫妻相对而坐。王阿姨刚做完20分钟的拉伸运动,脸上细致的汗珠还在闪烁。细心的她总爱观察身边人的健康变化,也喜欢和老伴讨论社区里“不生病长寿”的那些邻里故事。
前阵子,有位86岁的陆大爷查体一切正常,和同龄人相比,精神头和气色简直判若两人。有人私下说,这样的人简直是“不易得大病的体质典范”,但为什么有的人偏偏能远离癌症呢?
你有没有想过,也许避免癌症并不只是“命好”,而是潜藏在生活每一个细节、一个个习惯里。医生多次走访调研中发现:不少长期健康的人,总有那么几项独特的共性。
今天就来揭秘,那些不容易得癌症的人,身上到底潜藏着哪5个“关键特质”。相信看到后,你会忍不住和自己比对:自己到底占了几个?
健康特质揭秘:癌症远离他们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癌症并非完全无法预防。2022年《柳叶刀·肿瘤学》曾公布一组重要数据:将近40%的常见实体肿瘤,和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临床团队回溯上万份体检数据,也发现身边的“防癌人群”,普遍有稳定健康的自律模式。那么,具体有哪些“特质”让他们成为不易患癌的幸运儿?
一是作息规律,睡眠质量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天睡够7小时且入睡时间稳定的人,罹患肿瘤的风险比长期熬夜人群低约21%。优质睡眠能让免疫细胞充分休整、修复日间“受损”的DNA。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健康追踪显示,深度睡眠占比高的个体NK细胞活跃度提升,可增强对异常细胞的清除力。
二是保持合理体重及适量运动。国内最新流行病学统计,BMI在18.5-23.9以内,且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的人群,癌症发病率下降25%-30%。脂肪过度堆积会促使体内炎性环境形成,为癌细胞“埋下种子”。适度运动能让胰岛素水平更平稳,减少代谢紊乱。
三是饮食清淡,重蔬果与多样化蛋白摄入。哈佛大学一项长期跟踪指出,膳食纤维丰富、红肉摄入低于每周350克、每日新鲜蔬果不少于300克的人,消化系统肿瘤风险降低22.6%。蔬菜和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植化素、抗氧化剂,一定程度可抑制肿瘤早期病变进展。
有趣的是,不滥用保健品、不追求奇效食疗法,反而是这些人共同特征。他们更重视饮食天然、均衡、多样。
四是性格乐观,压力管理能力强。临床心理学研究明确表明,长期郁结、焦虑状态下免疫系统功能会抑制,癌症发生的相对风险增加近18%。而长期乐观、善于自我调节情绪的人,体内激素波动更平稳,内分泌系统循环顺畅。很多“不易患癌”的健康老人,谈到心态管理时总说:“遇事看淡,闷了说出来,别啥都往心里攒。”
五是定期健康体检,有早筛意识。癌症的防线,最关键的往往就是早发现、早预警。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建议,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1-2次肿瘤高发部位筛查(比如肠镜、胸部低剂量CT等)。那些重视体检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在癌前病变阶段就发现苗头,及早干预,极大减少晚期风险。
隐形“反癌体质”,你具备几项?
听起来,这些特质并不神秘,但关键在于“长期稳定”。医学界认为,癌症既是外因与遗传的结果,更是生活方式长期积累的产物,改变每一个小习惯,就是一点一点给健康“加保险”。
不少网友常疑惑:“明明也注意健康,为啥还是有人患癌?”其实,重大疾病并不只是“运气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如果你能逐步养成这五大特质,你和癌症的距离可能正在慢慢拉远——每一个变化都是积累出来的效果。
防癌建议:怎样养成这5个“抗癌特质”?
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息与习惯。其实,培养“不易患癌”的身体状态,并不等于突击式“养生”,而是脚踏实地、长期坚持。
科学调整作息。晚上11点前睡觉,坚持每天起居规律。若有失眠,应及时调整就医,避免用酒精或安眠药入眠。
合理膳食,多吃新鲜蔬果。饭菜少油盐,主食粗细合理搭配。每餐保持手心大小的优质蛋白(鱼、豆制品等)。
坚持适度锻炼。每周至少5次快步走,每次30分钟。可以试试拉伸、太极、游泳等对关节友好的方式。
学会情绪排解。关注心理健康,遇到压力可找好友聊天,或记录日记自我疏导。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协助。
定期检查,主动早筛。主动了解家族肿瘤史,针对高发风险部位制定每年检查计划。别等身体出问题才想起检查。
医学界共识认为,日常的小细节,正是大健康的起点。癌症虽然可怕,大多可通过管理生活方式大大降低风险。健康其实就在每一个选择、一步步累积的习惯中。不妨自测一下:你已经占了几个“防癌特质”?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与家族遗传差异较大,上述做法虽能大幅降低风险,但不能百分百预防癌症。身体如出现异常症状或高度疑似问题,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做出科学判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真的赢在健康“起跑线”。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柳叶刀·肿瘤学》2022年全球癌症流行病学数据
《肿瘤防治研究》2023年第20卷
《基础与临床肿瘤学》2023年第36期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