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化疗没有效果,就不去受这罪了!”56岁的饶女士拿着病理报告单,声音嘶哑,眼神里充满了绝望。报告单上的文字触目惊心:胆管癌伴淋巴转移、肺转移、膀胱转移、腹膜转移,合并恶性腹水! 9月21日,当她再次来到金华艾克医院时,面色枯黄如蜡,瘦得只剩皮包骨头,腹部因腹水鼓胀如球,双下肢肿硬发亮,连说话都喘着粗气,每一句话都透着被病痛折磨的无力。
从“希望”到“绝望”:化疗为何没能阻止癌细胞扩散?
(AI生成配图)
时间拉回到2022年4月,饶女士因剧烈腹痛就医,被确诊为胆管癌。术后,她遵医嘱接受了化疗,本以为能“彻底清除癌细胞”,却没想到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当年6月化疗结束后,她以为“没事了”,然而短短半年内,癌细胞竟疯狂转移:淋巴、肺、膀胱、腹膜……全身多处器官被癌细胞侵犯,肿瘤指标全线飘红,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今年8月17日,饶女士首次来到金华艾克医院寻求中医帮助。当时,她在服用半个月中药后,胃口明显改善,体力也逐渐恢复,甚至能简单活动。这让她看到了希望,却也让她陷入了“中西医选择”的纠结——她决定暂停中药,再次尝试化疗,希望通过“更快速的治疗”控制病情。
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住院5天化疗后,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雪上加霜。肺部新增转移灶,腹膜转移引发恶性腹水,肚子一天比一天胀,连饭都吃不下。为了缓解痛苦,她已被迫放水3次,每次竟能放出4斤腹水,但腹水如同“抽不尽的泉水”,几天后又会重新胀满,治标不治本。更糟糕的是,化疗导致白细胞急剧降低,免疫力几乎崩溃,连小便都需要依赖利尿针剂……
中医介入:从“泻水”到“扶正”,多靶点破解恶性腹水难题
面对饶女士的危急情况,金华艾克医院杨德志院长在详细辨证后指出:恶性腹水的核心病机是“水湿内停、气滞血瘀、正气亏虚”。癌细胞转移至腹膜后,阻塞经络,导致水液代谢失衡,同时化疗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脾虚不运”则水湿更难排出,形成恶性循环。
基于此,杨院长在治疗恶性腹水的经典原方基础上,针对性加入牵牛子、沉香、半枝莲、紫芝、红芪等中药,形成“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案,像牵牛子配沉香,前者泻下逐水、通利二便,快速缓解腹水胀满;后者行气止痛、温肾纳气,既能增强泻水之力,又能防止攻伐太过损伤正气。半枝莲则是中医治疗肿瘤的常用药,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直击癌细胞生存环境;辅以仙鹤草等解毒消肿、补虚强壮,遏制肿瘤发展势头;紫芝被誉为“上药”,能益气安神、增强免疫力,尤其适合化疗后白细胞降低、正气虚弱的患者。
首要目的是先重点解决饶女士的腹水过多难以进食症状,通过疏通气血、促进水液代谢,减少腹水生成,同时缓解下肢肿胀,恢复小便功能,避免依赖利尿针剂。
中医治疗肿瘤:不止于“消瘤”,更重“留人”
杨德志院长强调: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中医治疗的核心不是“消灭癌细胞”,而是“留人治病”。尤其是像饶女士这样经历过手术、化疗,身体已极度虚弱的患者,过度攻伐只会“雪上加霜”,而通过中药调理脾胃、恢复气血、平衡阴阳,才能为身体筑起一道“防线”,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饶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临床中,许多肿瘤患者在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进展时,才想起中医,却往往错过了最佳调理时机。事实上,中医与西医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优势互补:西医的手术、放化疗能快速缩小肿瘤,中医的调理则能减轻副作用、增强免疫力、防止复发转移,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机会。
写在最后:生命的希望,或许就在“转弯处”
如今,饶女士已开始服用杨院长开具的中药,期待着腹胀减轻、食欲恢复的那一天。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晚期癌症患者的抗争史,更提醒我们:面对肿瘤,选择治疗方案需理性权衡,切勿盲目追求“速效”而忽视身体承受力。
中医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案例证实——它或许不能创造“奇迹”,但能在绝望中点亮一盏灯,为生命争取更多时间与质量。
(注:文中为真实患者案例,具体治疗方案需辨证论治,请勿自行用药。)
【温馨提示】 肿瘤治疗需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方案是关键,早发现、早干预是提高疗效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