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孩子从紧绷到躺平,我们越发确信:不少休学家庭中,孩子在快乐氛围里待久,父母便会焦虑。
过去半年,我们在医院心理科门诊随访近百个“休学”“躺平”的孩子。作为心理医生,我深切感受到:孩子不处于“刻苦奋进”状态,很多父母就心慌,见孩子玩、笑反而更慌。
门诊中,有位母亲令我印象深刻。她14岁的孩子因厌学在家休整大半年。初诊时,她脱口而出“这孩子废了”,情绪激动地“控诉”:孩子白天补觉、晚上打游戏、房门反锁,一提上学就摔东西、甩脸色。
一个多月后复诊,孩子出现“复航信号”:游戏间隙会问晚饭吃什么、偶尔接父母话头、下楼打几次篮球。我认为这是从封闭到再连结的关键。
但母亲依旧焦虑:“他只爱游戏和篮球,不沾学习,是不是不想回校,这样下去就毁了?”
我当场带她梳理“情绪—想法—行为”:孩子稍显轻松,她便“危险预警”,紧盯、提醒、指责,孩子感到被否定又缩回房间,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上,我反复见到这种“快乐焦虑”模式:孩子学习外有活力,大人神经就紧绷。
01
为什么孩子一快乐,父母就焦虑?
很多家长心里有个“理想孩子”模板:时刻用功、持续上进。
于是,只要看到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会感觉失控,用“为你好”来压自己的不安。
临床上最常见的三条误区是:把快乐当成“不务正业”、当成“将来会吃苦”的前兆、当成“失控”的信号。
结果是你越抓得紧,孩子越退回房间,亲子关系与学习动力一起滑落。
▲(图源:CCTV-1)
02
快乐不是敌人,而是恢复力
适度的愉悦能恢复心理能量与专注度,反而有利于回到学习;长期高压则让大脑的学习系统“熄火”。
就像刚刚我们看到的休学个案,能出门打球、和家人搭话,说明在重新跟世界连接——这不是离学习更远,而是在为复学做“热身”。可持续的努力来自“有弹性的生活”:能玩、能笑,才有力量专注与坚持。
03
关闭“焦虑模式”的三步
第一步向内看:先安顿自己的情绪,分清“我在害怕什么”,再谈学习,否则沟通只会被情绪盖过。
第二步把担心外化:真诚表达“我担心、我想了解”,和孩子并肩对付问题,而不是把孩子当问题。
第三步还权于孩子:共同商量可执行的小步计划——先稳作息与社交,再从最不抗拒的事情开始。
每次二三十分钟开始;遇到卡点先复盘与求助,而不是立刻加码。这样,孩子能在被理解与可控感中,慢慢把学习时段与在校频率拉回来。
焦虑像一只“心魔”,
常让我们把爱表达成控制、把担心表达成否定。
但只要愿意放下急切,练习看见孩子微小的复航信号,信任就会慢慢长出来。
当孩子感到“即使暂时不上学,父母也站在我这边”,他才有空间重新体会学习的意义,并在安全感中积蓄重返校园的力量。
在我的多年门诊看诊时间里,我见过不少被“快乐焦虑”困住的家庭,也见过他们一步步走出来。
不是一夜之间的“翻盘”,而是由一个个细小但坚定的动作组成:一顿不说教的晚餐,一场被看见的球赛,一段平静的共处。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远离快乐,而是学会带着快乐与努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