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2025年10月8日迎来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介绍,寒露时节,热冷交替明显,人体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中医养生宜顺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寒冷的气候带来了寒露节气独特的物候变化,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
鸿雁来宾
二候
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
菊有黄华
寒露以后,空气湿度直降,人们感觉愈加干燥了。中医学有“秋燥”之说,秋燥可致皮肤干燥皲裂、毛发脱落、唇干舌燥等。
此时气温逐渐下降,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早晚略感寒冷,心脑血管疾病、腰腿疼痛、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疾病在这个时节都容易找上门,所以常被人称为“多事之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寒露更是养生的重要关口。
饮食养生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寒露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
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万倩雯医生介绍, 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辣、熏烤等食品,宜多吃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在中医理论中,白色食物五行属金,通于秋,能够有效滋阴润燥,防止秋燥侵袭身体。
寒露时节,不妨多吃些白色食物,如秋梨、白萝卜、银耳、百合等。
滋润肺腑,也为寒冬积蓄了能量。
另外,秋季虽为进补佳季,然天干物燥,盲目进补,常常会虚不受补。
此时,不急于食用肥甘厚味,以免脾胃运化失常。
多选择甘淡补脾的食物,特别要提的是山药,它不仅调和脾胃,还具备滋补的功效。
寒露要防寒
寒露时节,昼夜温差较大,养生应注意保暖,特别是足部、腰部、颈项,不宜过度“秋冻”。
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介绍,寒露到,注意身体四个部位不能冻:
- 头不能冻
入秋后,外出的时候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稍微热一点,额头上出汗水时不能见风。
✅这是因为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头部受寒,可能引起头痛、头皮发紧、头晕等症状。
- 腹不能冻
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脾经、胃经、肝经、肾经)穿过,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
✅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而肚脐又称神阙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需要保护好。
- 关节不能冻
作为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膝关节最怕冷,寒露后,寒风会侵袭未受保护的膝关节,使其受寒。尤其是人过中年,产热能力降低。
✅如不及时穿上秋裤,导致下肢回流血液温度降低,还会影响腿脚甚至全身的营养、生理状态。
- 脚不能冻
“寒从足生”,中医认为,人的足踝部是肝、胆、脾、胃、肾、膀胱等重要脏器的通路,且两脚离心脏最远,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较差。
✅寒露过后宜换上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养成睡前热水泡脚的习惯,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预防感冒的作用。
艾灸养生
寒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容易出现咳嗽、关节疼痛、脾胃不适和易感风寒等问题。
而艾灸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正适宜于寒露时节养生。
寒露时节艾灸3穴,养阴御寒
01 涌泉穴
位置: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
作用:①引火归元,润燥安神:涌泉为肾经井穴,能引上焦虚火下行,同时滋补肾阴以润秋燥。对寒露时节虚火上炎之咽干、失眠、烦躁有引火下行之效。
②温通经脉,御寒固本:涌泉位于足底,艾灸涌泉可温煦下元,通过温肾阳而暖周身,改善手足不温、畏寒怕冷等寒象,还能改善睡眠。
02 足三里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作用:能够治疗胃肠病症,比如胃痛、呕吐、腹胀以及腹泻等,还可以改善乳痈、下肢痿痹等,并且属于强壮保健要穴。
寒露以后,寒气愈发浓厚,此时最容易受风寒,艾灸足三里能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03 关元穴
位置: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作用:艾灸该穴位能够起到温阳补虚、养肝疏泄、延缓衰老、补肾固元等作用,是小肠的募穴,对于虚劳病、脱症、羸瘦、乏力等症状能够起到辅助治疗效果。
持续温灸关元可补气血,温脾肾,培补元气。艾灸此穴可使腹内寒气消散,增强身体抵抗力,为冬季做好准备。
寒露艾灸小建议
1. 推荐艾灸时间:寒露节气当日及前后各3天,下午17时至19时进行,肾经当令,此时艾灸可滋补肾阴肾阳,助阳内藏。肾为先天之本,寒露后阴气渐盛,通过温补肾经,可增强机体御寒能力,为冬季的"藏精"做好准备。
2. 艾灸方法:点燃艾条一端,将艾条置于穴位上方约2 - 3厘米处,以局部有温热感但不烫伤为宜。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即可。
3.注意事项:
- 艾灸后要喝一杯温开水,以协助排毒。
- 过饥、过饱、酒后、情绪不稳时不宜施灸。
- 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寒露已至,冬日渐近,借助艾灸之力,顺应天时,温通经脉,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提醒大家,每年寒露之时,也是虚寒性疾病高发时期。建议适当运动,晒太阳增强身体免疫力,避免饮食寒凉冰冻、味苦性寒之品,预防疾病发生。
若有身体不适,可前往就医,进行体制辨证后调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