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2025诺奖医学奖揭晓,回望那些改变临床实践的诺奖

当地时间10月6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研究贡献。获奖者将平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832万元人民币)奖金。

诺奖官网公报介绍,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必须得到调节,否则可能会攻击自身器官。三名获奖者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坂口志文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它可以有效阻止免疫系统攻击人体自身,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则找到了与之相关的基因,这些成果加深了科学界对免疫系统如何运作的理解,推动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临床免疫学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潘嫱当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相关成果是具有临床意义的重大基础性发现,调节性T细胞可以阻止免疫细胞攻击人体自身,目前多国科学家都在进行相关临床研究。

玛丽·E·布伦科,1961年出生,199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分子生物学方向),研究内容涉及生物医学、免疫学与系统生物学交叉领域,目前任职于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弗雷德·拉姆斯德尔,1960年出生,他不仅活跃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在生物技术产业中推动免疫相关疗法的发展,致力于将免疫学基础发现转化为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癌症或免疫调节的干预策略,目前任职于美国索诺马生物治疗公司。

坂口志文,1951年出生,日本大阪大学免疫前沿研究中心的教授,其在免疫调控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得过多个国际和日本国内的奖项。

回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百年,经梳理发现,自1901年首次颁奖至2025年,该奖项累计颁发116次,每个奖项最多由3人分享。这些研究不仅持续深化着人类对生理学机制与医学原理的认知边界,更成为攻克疑难疾病的“钥匙”,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深刻改变了全球公共卫生格局。

近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呈现多样化趋势,涵盖各个子学科,包括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其中,基础研究占多数,也有重大临床成果获奖。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展历史中,诸多研究深刻影响了临床医学的实践,为人类攻克疾病开辟了全新道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深刻影响临床实践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mRNA疫苗的突破(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NA里蕴藏着我们的遗传信息,mRNA则是携带这些信息,指导合成蛋白质的信使。美国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开发的mRNA技术在大流行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mRNA技术的疫苗以创纪录的速度登上历史舞台,为无数人带来了保护,也改变了全球对抗大流行疫情的格局。

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血源性肝炎是导致世界各地人们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全球性健康问题。曾经,除甲肝和乙肝外,大多数血源性肝炎病例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和美国的哈维·J·阿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M·赖斯三位科学家关于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揭示了剩余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推动了血液检测和抗病毒治疗药物快速研发,消除了世界许多地方的输血后肝炎,加速了丙肝治愈的进程,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癌症免疫疗法的发展(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免疫治疗出现前,癌症治疗以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为主,但仍有大量患者难以从中获益。自2018年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关于癌症免疫疗法机制的研究成果获得诺奖以来,癌症免疫疗法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以抗CTLA-4抗体和抗PD-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如今已应用于肺癌、肾癌、肝癌、结直肠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多种疾病,惠及众多患者。

寄生虫感染及疟疾新疗法的发现(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目前,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疟疾治疗,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与她一同获奖的另外两名科学家分别是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他们发现了阿维菌素,其衍生物伊维菌素可有效降低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病的治疗也卓有成效,目前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HPV和HIV的发现(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癌症,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教授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重要原因。基于这一重大发现,HPV疫苗被成功开发并应用于预防宫颈癌,已惠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女性。

大约40年前,艾滋病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其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两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教授和吕克·蒙塔尼耶教授从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证明了HIV感染是导致艾滋病的原因。HIV的发现打开了艾滋病防控和治疗的大门,目前通过成功的抗病毒治疗,能使HIV感染者获得与普通正常人相似的预期寿命。

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致病作用的发现(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颠覆了医学领域对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传统认知。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教授成功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与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罗宾·沃伦教授共同证实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如今,幽门螺杆菌也被证实是胃癌的高危因素,它的发现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间的联系。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开拓(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早期磁共振技术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直到1970年年初,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教授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教授的开创性贡献,推动了磁共振成像(MR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980年年初,第一台用于健康检查的MRI设备问世,此后MRI技术飞速发展,如今几乎可检查所有的人体器官,在肿瘤、脑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脊髓病变等方面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巨大价值,极大推进了医学发展。

器官移植变为可能(199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过去,由于免疫系统排斥反应,器官移植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两位美国科学家——爱德华·唐纳尔·托马斯和约瑟夫·默里扭转了这一不可能,成功开启了器官移植的大门。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后,这项技术得以迅速开展,并推广至全球。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逐年提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2023年,我国完成器官移植手术2万余例。

抗菌“神药”青霉素的发现(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巨大进展。1945年,三位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与霍华德·弗洛里和恩斯特·钱恩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得这种抗生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泛应用于伤员救治。迄今,世界上已发现1万多种不同的抗生素,其中人工合成的超过4000种,并且每年都要开发出新品种。

来源 央视新闻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2025诺奖医学奖揭晓,回望那些改变临床实践的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