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原创 62岁大爷肝硬化去世,生前滴酒不沾!医生:仅因日常爱做3件事!

说到肝病,大家脑海里第一反应八成是“喝酒伤肝”。可上周楼下老王的离开,硬生生把这个刻板印象打碎。老人家才62岁,从来不碰白酒啤酒,结果却因为肝硬化没能扛过最后一关。消息一出,邻里都懵了:不喝酒怎么还会出问题?值班医生一句话戳穿谜底——“就是平常的三个小习惯,把肝脏拖垮了。”

得先搞明白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肝脏几乎不喊疼,它能自我顶班,坏了点儿还能用剩下的继续干活。问题是,这种“沉默”让很多人错过预警。等到皮肤发黄、肚子鼓水、甚至消化道出血,病程往往冲进中晚期,像滚下山的石头,想刹车都来不及。

医生提到的第一个雷区,是“重口味”。老王一日三餐离不开咸菜、腊肉、咸鱼,拿来就下饭。盐吃太多不止让血压往上飙,还让肝脏的代谢系统加班。更麻烦的是,这些腌制货里常有亚硝酸盐,进体内会生成亚硝胺,长期刺激下,不但胃受累,肝细胞也跟着遭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高盐、爱腌制的群体,肝癌和肝硬化发生率确实高出普通人一截——不喝酒也挡不住。

第二个习惯,从味蕾一路蔓延到腰围。退休后老王依旧喜欢炸鸡、肥肉、甜点,时间久了,脂肪在肝里“打地铺”,B超上那一片亮白就是脂肪肝。一开始很多人不当回事,可脂肪肝如果不收手,会先变脂肪性肝炎,再慢慢纤维化,最后走到硬化。国内数据摆在那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成人患病率靠近30%,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的朋友风险更高。别小看“吃出来”的肝病,城市里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常见。

第三颗地雷藏在药瓶子里。老王哪儿疼就自己去药店搬一堆止痛片、感冒药,后来朋友说“护肝”也靠补,他又加了几盒保健粉。可大量药物都是靠肝脏分解,剂量一超,肝细胞就跟机器一样过热罢工。最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说明书明明写着超量危险,却总有人当成糖豆吃。部分中草药成分复杂,同样可能伤肝。至于保健品,标准没药物严格,重金属、添加剂说不准就超标。临床统计表明,药物性肝损伤在肝病门诊的比例,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位置尴尬却真真切切。

三个习惯看着普通,却能把肝脏推向硬化深渊。好消息是,肝硬化不是说来就来的急性大风,过程拖得长,只要早点发现、早点调整,还有转圜空间。医生给的“避坑清单”并不复杂:饮食里盐要收敛,腌制食品偶尔尝鲜即可;油炸、甜点不过嘴瘾就放下,配合减重和控血糖;药物必须遵医嘱,补品别乱囤;每年抽空做肝功能和腹部B超。研究资料显示,坚持合理饮食和运动的脂肪肝患者,一年里有超过三成能把肝脏“擦干净”,反之放着不管,纤维化就像雪球越滚越大。

有人问,做到这些是不是就万无一失?答案当然不是绝对,但主动修好生活方式,等于给肝脏加了一层缓冲垫。毕竟健康不只看你喝不喝酒,还看餐桌、药盒和体检表。真的感觉不舒服,还是得去正规医院让医生按《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药物性肝损伤专家共识》那套流程检查,别靠道听途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原创 62岁大爷肝硬化去世,生前滴酒不沾!医生:仅因日常爱做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