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仁济科普 | 别让假期“偷”走你的能量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国庆长假快乐!当朋友圈开始被美景、美食和团圆照刷屏,当“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的念头涌上心头,你是否也隐隐感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压力?

假期,本应是充电和放松的时间,但对一些人来说,它可能成为一系列心理困扰的“温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假期里容易“偷袭”我们的心理状态,并为你准备一份实用的“心灵安放指南”。

假期心理“刺客”

你中了哪一招?

(1)社交疲劳症:当热闹成为负担

症状:连续的家庭聚会、朋友邀约让你应接不暇。表面上谈笑风生,内心却渴望独处。感觉比上班还累,仿佛身体被掏空。

背后原因:这并不是“不合群”,而是因为,一个人的社交精力是有限的。高强度、长时间的社交活动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尤其对于喜欢安静、性格内敛的人,社交是一种“输出”,独处才是“充电”。

心灵指南:学会“战略性放弃”。不必勉强自己参加每一场聚会。可以提前规划,选择一两个最想参与的活动,对其他邀请坦诚沟通、礼貌拒绝。每天为自己预留一段“独处时间”,哪怕只是安静地看会儿书、听首歌,都能有效回血。

(2)假期焦虑感:计划之外的失控

症状:为旅途的拥堵和人潮而焦虑;为“假期一定要过得有意义”的压力而焦虑;甚至因为突然打破的工作节奏,对未来即将到来的工作日感到莫名的恐慌。

背后原因: 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给我们提供了稳定的“框架”和“掌控感”。长假打破了这种结构,不确定性(如交通、人际)增加,反而会引发失控感。同时,社交媒体上“别人家的完美假期”也在无形中制造了比较压力。

心灵指南: 降低期待,拥抱“不确定性”。告诉自己,假期的主要目的是休息,而非完成一项完美的“表演”。可以制定一个宽松的、有弹性的计划,允许意外发生。堵车时,不妨把它当作一段难得的放空时间。关掉社交网络,专注于你当下的真实感受。

(3)节后综合征(预支版):快乐的阴影

症状:假期还没过一半,就开始计算离上班还有几天,并为此感到沮丧和忧虑。无法真正投入眼前的放松,快乐总是蒙着一层阴影。

背后原因: 这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性焦虑”。我们的大脑提前预演了假期结束后的忙碌和压力,从而影响了当下的情绪体验。

心灵指南:专注此时此刻,活在当下。当担忧未来的念头出现时,可以温柔地把注意力拉回来,感受此刻口中的美食、眼前的风景、家人的笑声。可以尝试一个简单的方法预防节后综合征:在假期最后一天留出半天时间,处理一些简单的邮件或整理工作清单,做一个“缓冲”,能极大地缓解重返工作岗位的突兀感。

(4)无所事事空虚感:当休息也成了压力

症状:没有出行计划,也没有繁重的社交,但连续几天的放松后,反而感到空虚、无聊,甚至产生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背后原因:我们长期处于“做事”的状态,大脑习惯了被任务填充。突然的彻底放松会让它“不知所措”。价值感暂时缺失,从而产生空虚感。

心灵指南:用“微行动”替代“大意义”。不必追求一个轰轰烈烈的假期。可以设定一些简单、愉悦的小目标,比如:读完一本买了很久的书、看完一部收藏夹里的电影、学会一道新菜、每天散步30分钟。这些小小的成就感和掌控感,能有效驱散空虚。

假期心灵关怀小贴士

①允许自己“不快乐”:假期不代表你必须每分每秒都开心。接纳所有情绪的到来,无论是疲惫、焦虑还是无聊,它们都是真实的你的一部分。

②建立“假期结界”:有意识地减少查看工作消息的频率,给自己设定一个“免打扰”时段,真正地从工作中剥离出来。

③回归身体感受:焦虑和疲劳往往体现在身体感受上。可尝试通过规律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来安抚身心。

④高质量陪伴:与其忙于赶场,不如选择一两个你真正在意的人,进行一场深入的、不看手机的交谈。质量的重要性远胜于数量。

假期是生活的逗号,而非必须达成的KPI。它的意义在于给你一个机会,以你喜欢的方式,重新与自己、与爱的人连接。

这个国庆假期,无论你选择奔赴山海,还是宅家充电,都请记得,最重要的行程,是关照好自己的内心。祝你度过一个真正轻松、愉悦的假期!

文 | 心理医学科 季陈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仁济科普 | 别让假期“偷”走你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