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倾尽全力了,为什么财富依旧离我那么遥远?"
这个沉甸甸的问题,像一个无声的影子,跟着我走进了百恩家庭教育的咨询室。
那时的我,正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困顿包围着——就是人们常说的"30岁危机"。
曾经的我,一直相信只要持续努力,经济上的宽裕和理想的生活自然就会到来。可是现实却像一堵透明的墙,不管我怎么努力冲刺,总是在快要触碰到目标时被轻轻推开。
心里不是没有想过尝试新的方向,但总有一种深深的怯懦把我拉回原地。
我迫切地想要弄明白,为什么在追求财富的路上,我总是像被什么无形的东西卡住了脚步。
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期待一次彻底的自我探索。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段旅程不仅帮助我理清了长期财务困境的心理根源,更重要的是,它指引我找到了一种让身心都能安顿的生存方式。
如果你的生活中也有着类似的困惑与挣扎,或许,我的这段经历能为你带来一丝温暖的微光。
一、赚钱为什么总是和煎熬连在一起?
咨询刚开始,我就直接说出了心中最大的困惑:"请您帮我看看,我在赚钱这件事上,到底卡在了哪里?"
咨询师没有急着给我答案,而是温柔地反问:"当你想到'赚钱'这两个字的时候,你身体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我静下心感受了一会儿,一股熟悉的疲惫感慢慢涌上来:"很累,压力特别大,肩膀像是压着很重的东西……"
"在这么累的情况下,你有没有允许自己停下来休息一下呢?"她继续轻声问道。
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现实生活怎么会给你停下来的机会?我也不想加班,也对上司的管理方式有很多不满,可是能怎么办呢?为了生活,不得不低头。"
"所以,在你现在的感受里,'赚钱'常常是和'忍耐'、'痛苦'这些感受绑在一起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一件事总是带来不好的体验,我们还能对它保持热情吗?"咨询师的话让我愣了一下。
我沉默了片刻,思绪慢慢清晰起来:
"是啊,回头想想,我确实因为这个原因错过了不少机会。
曾经有跳槽到更好平台的可能,我因为害怕加班而放弃了;
有朋友推荐报酬不错的项目,我因为担心做不好而推掉了;
甚至有人介绍潜在的合作伙伴时,我也因为怕被别人觉得太主动而退缩了……
我好像一直在为自己的退缩找各种理由。"
咨询师温和地说:"获取财富往往需要综合的能力。当然,我的工作不是直接教你如何赚钱,这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围。但如果我们能一起看看那些影响你财务健康的心理因素,或许能帮你打开新的视角。"
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们渐渐触及我和金钱之间更深层的关系。
当我谈到过去那些不得不承担额外工作、甚至替别人承担责任的经历时,我感叹道:"即使那样,我当时也不敢轻易辞职。总觉得赚钱就是这样吧,忍一忍就过去了。"
咨询师通过一个个细心的问题,引导我慢慢梳理这种想法:"为什么你会觉得'受气'是赚钱必须付出的代价呢?"
我脱口而出:"因为钱就是安全感啊。没有经济基础,怎么谈生存,怎么谈尊严?"
"那么,获得金钱的道路,是不是只有忍耐这一条呢?"她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下意识地点点头。长久以来,我心里确实牢牢守着"赚钱一定要受苦"这个念头。
她接着引导我回想具体的事情:"最近一次让你觉得赚得特别委屈的经历是什么?"
我想起了一次不愉快的外包合作:"对方一开始说得特别简单,接手后才发现特别麻烦,而且报酬在同行看来简直就是在压榨。但当时我想,既然缺钱,就没有资格挑三拣四。"
"那你最后坚持完成了吗?"她问。
我露出懊恼的表情:"没有,我做到一半就实在做不下去,放弃了。之后一直责怪自己,对自己特别失望。明明那么需要钱,为什么连这点委屈都受不了?"
咨询师假设了另一种情况:"如果有一个工作机会,收入可能不是很高,但要求合理、界限清楚,你会接受吗?"
我很肯定地说,那样的工作我会很愿意接手。
咨询师轻轻总结:"看来,你内心深处渴望的,并不只是钱的数量,更是一种合理、互相尊重的价值交换。你更在意的,是不要为了有限的金钱,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和尊严。"
我深深认同。她进一步指出:"你有没有发现,你的自责背后,好像有一个声音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放弃一个生存的机会?'但同时,是不是还有另一个小小的声音在问:'我到底还要忍到什么时候?'"
在她的细心梳理下,我终于看清楚:正是心里这两种力量不停的拉扯。
一边是生存恐惧推动的强迫忍耐,另一边是对自我价值的呼唤和守护造成了巨大的内耗,让我疲惫不堪。
而那次看似"半途而废"的放弃,并不是彻底的失败,也许正是内心深处在保护我那已经快到极限的身心。
二、来自过去的两种习惯模式
咨询室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安全空间,让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压抑或忽略的情绪和想法能够自然地浮现。
咨询师专注的倾听和深深的理解,让我感受到了被真正"看见"的治愈力量。
这种"看见",就像阳光照进晨雾,指引我去寻找这些行为模式的源头——很大程度上,它们来自我早年从父母身上不知不觉学会的金钱观和生存方式。
父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首先,是他们所相信的"拼命主义"生活哲学。
他们坚信,改变命运必须靠超出常人的付出,甚至要牺牲健康。
在我小时候,他们经常通宵工作,同时做好几份工,像永远不会停下来的陀螺。
这种拼搏确实让他们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但也把"休息等于偷懒"的想法深深种在了我心里。
上学的时候,我就复制了这种模式:熬夜学习,课间也不休息,甚至少喝水免得花时间去厕所。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考出好成绩,避免被送回老家的恐惧。
这种极端的自律虽然带来了短期的好成绩,却对我的身心造成了长远的伤害:直到现在我还时常失眠,而且对"休息"怀着深深的不安,好像一放松,已经拥有的一切就会消失。
所以,当再次面对需要巨大付出的选择时,我内心深处开始拒绝重复这样的模式。
这种在"逼自己"和"照顾自己"之间的来回摇摆,反而消耗了本该用来创造的能量,影响了我的判断,让我错过了不少机会。
其次,是父母对风险的过度害怕。
他们对钱的态度非常保守,曾经好几次错过可能让家庭条件变得更好的机会,只因为承受不起可能的风险。
于是,他们教给我的,更多的是"怎么省钱",而不是"怎么赚钱";他们强调稳定工作的重要,教我怎么听话和表现,却没有教过我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或者付出远远多于回报时该怎么办。
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经验里,"忍耐"是唯一的方法。
他们很难想象,世界上还存在一种有尊严的、身心平衡的赚钱方式。
可是工作以后,我注意到身边有不少同事和朋友:他们不是在硬熬,而是在认真寻找自己的长处,寻找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的位置。
我意识到我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但内心深处那些从小形成的"限制性信念"像一道道锁链:
即使有不错的学历和工作成绩,我仍然被一种原始的"生存恐惧"控制着。
我很难真正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选择或创造更理想的生活环境,因为我已经习惯了那种靠"忍耐"来赚钱的旧模式。
我甚至对"轻松赚钱"抱有怀疑,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或者觉得任何新的尝试都是危险的。
咨询师帮我清楚地指出,我已经形成了一种扭曲的心理联系:
努力一定伴随着痛苦,痛苦才能换来金钱;
而舒服就会导致懒惰,懒惰注定带来贫穷。
这副认知的"有色眼镜",让我总是透过一层痛苦的滤镜去看待所有和钱有关的事情。而现在,是试着摘下这副眼镜的时候了。
三、走向更自在的生活方向
在咨询中获得觉察,只是改变的开始。真正的转变,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小选择和有意练习中。
首先,我重新思考了对"付出"的理解。
我发现,我讨厌的不是工作本身或必要的努力,而是那种付出和回报严重不对等、价值不被尊重的感觉。
当我做自己感兴趣而且能带来成长的事情时,我可以充满热情地投入。
基于这个认识,我鼓起勇气和上司谈了加薪的需要,并成功获得了调整(虽然涨的没有期望的那么多)。
同时,我开始尝试用业余时间探索自己擅长的领域,用更舒服、更自主的方式增加收入。
让人惊讶的是,当我不再强迫自己"忍气吞声"地去赚钱时,困扰我很久的肩颈疼痛真的减轻了很多。
其次,我意识到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非常低,这限制了我的很多可能性。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风险承受力"的训练。
我拿出一小部分完全能承受的闲钱,尝试买一些波动不大的基金。
通过设定清晰的投资期望和止损线,我学习着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相处,慢慢消除对风险的过度恐惧。
这个过程,更像是在锻炼自己的心态。
最后,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是,我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提高了。
因为我知道,就算某条路走不通,我也不再只有"硬扛"这一个选择,我有了更多不同的应对方法和资源。
当一次小型的创业尝试又一次没有达到目标时,我没有像过去那样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而是认真地做了总结,并把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思考分享出来,没想到让我的个人社交账号获得了不少关注。
这一系列的调整和尝试,并没有让我立刻完全摆脱"30岁危机"这个大环境的压力,但它们让我真切地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和自己身上存在的可能性。
我不再认为赚钱是一场必须痛苦的苦役,而是开始学习把它看作一种可以融入生活、甚至帮助自我实现的实践。
最后的话:与金钱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现在,我依然在学习如何与金钱健康相处的路上。不同的是,心里少了很多慌乱和抗拒。
我开始明白,我们和金钱的关系,其实深刻反映着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当我们不断地自我强迫、忽略内心的感受和身体的信号时,追求财富的过程就容易变成一场对自己的消耗。而当我们开始尊重自己的价值、倾听真实的需要、建立健康的界限时,赚钱也有可能成为一种滋养而不是消耗的过程。
有时候,焦虑感还是会悄悄出现。
但我会学着停下来,感受身体的反应,然后有意识地调整,给自己一些宽容和空间。
我真心感谢这段心理咨询的经历。
它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内心那些被习惯性忽略的角落。如果你也在类似的困顿中感到前行困难,觉得努力和回报总是不成比例,也许,真正需要突破的,不是外面的障碍,而是内心的认知枷锁。
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温柔地探访内心的风景,或许,你也能找到那条让身心更舒展的前行之路,活出更广阔的人生可能。
如果您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厌学、叛逆、沉迷手机、不想去学校、甚至抑郁休学等问题;如果您觉得生活不开心都可以找我聊聊,我跟您一起分析问题,给您一些有效的建议,尽我所能帮助您!
别怕心事重重,百恩陪你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