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67岁,家住江苏南通,一直身体健朗,平时饭量不小,每顿饭都要添好几碗米饭,尤其喜欢和邻居们在外面小吃摊喝点小酒,烤串、咸菜必不可少。可就在几个月前的体检中,他被查出感染了乙型肝炎。听到结果时,张大爷一脸诧异:“我平时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也会得肝病?”
其实,像张大爷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据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被新诊断为乙肝患者。但许多人对乙肝的传播和高危行为仍旧存在认知误区:除了不洁性接触和母婴传播,这些日常餐桌上的“最爱”,也暗藏健康风险。尤其是第三种,很多人每天都在吃,但鲜有人重视。乙肝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你忽视的一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食物可能正在“偷走”你的肝脏健康。
食物真的会影响乙肝发生吗?权威专家释疑
不少人以为,乙肝只和病毒传播有关,跟吃喝关系不大。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专家指出,其实饮食习惯对于肝脏健康影响深远,部分食物不仅威胁肝细胞健康,还可能成为乙肝病毒诱发和加重的“推手”。2021年《肝脏疾病杂志》一项涵盖1.4万中老年人群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嗜食高盐、高脂、高糖类食品人群,乙肝慢性化和肝损伤风险显著升高,肝硬化风险比正常饮食者高出18%-27%。
为什么这些常见的食物会和乙肝扯上关系?首先,高盐饮食会导致肝脏负担加重,肝细胞遭受氧化应激损伤,为乙肝病毒复制创造条件。其次,高脂饮食容易让肝脏“油脂包围”,诱发脂肪肝和胰岛素抵抗,使肝脏免疫防线变弱。而高糖摄入,则让肝细胞处于长期高负荷修复状态,促发慢性炎症反应,为乙肝病毒扩散打开“方便之门”。
北京协和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张明解释,“虽然食物本身不是乙肝病毒的直接传播媒介,但长期饮食不健康,会显著削弱肝脏的自净能力,提高乙肝病毒持久感染的风险。”很多人只防不洁注射和性行为传播,却忽略了桌上的这一关。
年复一年,餐桌上的这些“肝脏杀手”让人体检时才捶胸顿足。了解易被忽视的三类高危食物,是每个家庭都该关注的健康常识。
坚持吃这3类食物,肝脏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为进一步厘清饮食和乙肝的关系,权威团队已做出细致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最新营养干预研究发现,过量食用以下三种食物,会让乙肝慢性化与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显著升高。
高盐腌制食品
如腊肉、咸鱼、咸菜。长期摄入,肝功能异常率上升29.8%,脂肪变性、肝细胞损伤概率大增。研究显示,乙肝病毒在肝组织中的定植速度加快,并容易诱发肝硬化发展。
油炸高脂食品
如炸鸡、薯条、油条等。数据证实,每周进食4次以上高脂食物的人群,肝酶升高检出率增幅达16.3%,肝脏炎症致使乙肝慢性迁延难愈。油脂氧化产物还会直接刺激肝细胞凋亡,削弱抗病毒能力。
精制碳水甜食
如蛋糕、甜点、饮料。每日摄入高糖食物超40克者,乙肝患者发展成慢性肝炎的风险是常人的1.7倍。血糖波动大、脂代谢异常,促发肝脂肪堆积,为乙肝病毒提供“温床”。
这些饮食问题很多人都曾忽视,尤其是“无咸不欢”的中老年人,日积月累,肝细胞负荷过重。去年山东大学附属医院一项随访数据显示,近四成乙肝新发人群,都具备高盐高脂饮食习惯,以及精制甜食过量摄入的现象。
做好饮食管理,3招帮助肝脏减负远离乙肝
健康的饮食结构,才是守护肝脏和预防乙肝恶化的防线。医生建议我们可以这样做:
合理控盐 日常烹饪尽量用定量的食盐勺,成人每日摄盐总量建议不超5克。多用柠檬、蒜、香草等“天然调味”,在餐桌上逐步“淡出来”。
减少高脂油腻 鼓励“白煮、清蒸”代替油炸;优选橄榄油代替动物油,每周尽量少吃高脂外卖。早餐选择全麦面包、鸡蛋替代油条等油炸食品。
控制糖分 学会看营养标签,饮料、零食每百克含糖量>10克慎选。多以水果、坚果充饥,远离过多精制糖。
除此之外,每年按时体检、接种乙肝疫苗是最基础的“护肝锁”。即便已经感染乙肝,也应积极听从医生规范诊疗,科学饮食,远离肝脏进一步损伤。
健康其实就在每一天的一日三餐中。也许只有真正把盐罐拧紧、油壶少开、糖果收起,我们的肝脏才能熬过岁月的考验。不必等到问题暴露才焦虑,真正的健康,是在细微处自我守护。
当然,每个人的肝脏状况各有不同,乙肝的预防和康复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接受专业医生诊断和个性化指导。以上建议能帮助大多数人降低风险,但具体效果还要看个人体质和执行力度。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023中国乙型肝炎防控形势报告》
《肝脏疾病杂志》2021年第6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年第4期
北京协和医院肝病科临床指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山东大学附属医院健康教育专刊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营养干预研究
《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现状分析》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