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但真正困扰人的并不是诊断的那一刻,而是之后漫长的管理过程。血糖如果控制不好,眼睛、肾脏、神经、心脏都会受到牵连。
很多人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吃点药就行,可是过了几年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临床里能看到不少患者,病情恶化的速度比预期快得多。
仔细追溯原因,很多时候不是药物不够好,而是日常生活里的选择一步步把自己推向危险。
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自行随意调整甚至中断用药。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有些人嫌吃药麻烦,有些人觉得血糖测下来还行,就擅自把药停了,还有人听信偏方,说靠运动和食疗就能取代药物。
殊不知,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功能逐渐衰退,如果缺乏长期的药物干预,血糖波动会越来越大。
医学上有数据表明,血糖长期不稳定的人,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比稳定控制的人高出数倍。
再者,擅自停药或者随意换药,很容易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短时间飙升,而这种波动对血管损伤极大。很多患者就是在反复停药、再用药的循环中,让病情一步步加重。
换句话说,药物并不是想吃就吃,想停就停的,背后需要医生的专业评估。
除了用药问题,饮食不节制也是加速恶化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需要做到“控量、控糖、控油”,可现实里不少人完全没当回事。
有人觉得少吃主食,多吃肉就能控制血糖,结果把饮食结构彻底打乱;也有人管不住嘴,甜食、饮料照样天天吃,甚至还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偶尔一次不会怎样。
殊不知,这种“偶尔”累积下来,等于每天都在给血糖添乱。
营养学的研究早已证明,血糖的稳定不仅取决于糖分摄入,还和总热量、膳食纤维、蛋白质搭配息息相关。
饮食不节制导致的血糖波动,就像不断磨损血管内壁,时间一长,视网膜病变、肾病、心梗风险都会升高。总的来说,嘴巴的享受往往换来的是未来更多的痛苦。
久坐不动则是另一种常见的隐形杀手。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十几个小时,下班回家又瘫在沙发上。
长期缺乏活动让血液循环变慢,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自然更难控制。有调查显示,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群,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比活动量大的人高出近40%。
此外,久坐还会增加肥胖的发生,而肥胖本身就是加速糖尿病恶化的重要推手。
身体脂肪越多,胰岛素抵抗越明显,药物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很多患者明明药物剂量不断加大,但血糖依旧难降,就是因为久坐不动导致身体对药物的反应变差。相反,即便不是剧烈运动,只是每天坚持走路,也能有效改善血糖水平。
缺乏运动和久坐看似一个问题,其实有区别。久坐是不动,而缺乏运动是即便生活中有一些走动,也没有系统性锻炼。
临床指南早就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
但现实中,大部分人做不到,理由无非是没时间、太累或者觉得没必要。殊不知,运动对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直接作用。
研究表明,规律运动能让肌肉更好地吸收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如果完全依赖药物而缺乏运动,效果会大打折扣。
很多人觉得运动不就是减肥吗,但实际上它对控制血糖的意义比减肥更大。换句话说,运动是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一环,不去做,就等于少了一半的治疗。
最后要说的就是常喝含糖饮料。很多人明知道饮料有糖,却总觉得一瓶没关系。尤其是年轻的糖友,奶茶、果汁、碳酸饮料常常当水喝。
要知道,一瓶500毫升的饮料糖分能达到40克以上,几乎相当于十几块方糖。这样的糖分进入血液,会让血糖瞬间飙升。
长期如此,不仅血糖控制不住,还会增加甘油三酯水平,对心脏和血管都是双重打击。
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提出,含糖饮料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非常紧密,喝得越多,风险越高。
虽然饮料在加速恶化的因素里排在后面,但不能忽视。特别是那些自以为喝果汁就健康的人,其实果汁中的糖分一样高,不比碳酸饮料好多少。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问,那到底该怎么办?其实答案不复杂,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按时吃药,坚持监测。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自己在这些坏习惯里反复。医学数据显示,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不仅并发症风险降低,寿命也能和普通人相差不大。
相反,如果总是随意停药、饮食失控、久坐缺乏运动,再加上饮料不停,恶化只是时间问题。
真正决定糖尿病进展的,往往不是药本身,而是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看似小事的习惯,每天重复下来就能决定十年后的身体状况。
换句话说,今天忍住一次饮料、坚持一次锻炼、按时吃一次药,可能就是未来避免并发症的关键。糖尿病的管理没有捷径,但有规律。
只要愿意长期坚持,完全可以把病情控制在一个平稳状态,甚至过上和常人一样的生活。最后想提醒一句,别等到血糖完全失控才后悔,毕竟,健康是拖不起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母东生,蔡梦杰,王桂娟,等.基于生活习惯的糖尿病预测与可视分析[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21,31(10):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