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狐大医 | 秋季“上火”别乱清!分清虚实,对症调理

来源 | 武汉协和医院

作者 | 武汉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李华蓉

编辑 | 聂文闻、熊婉婷、章乐

暑热退去,秋燥来袭,不少朋友开始“上火”了。嘴里长泡、牙龈肿痛、脸上冒痘、经常便秘……“上火”到底是种什么“火”?这莫名其妙的“火”又从何而来?为啥我们动不动就“上火”?吃点“降火药”就可以好?

“上火”是种什么“火”?

中医认为,“上火”属于热证范畴,是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所致,常表现为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热烘、口舌生疮、流鼻血、便秘、牙痛等症状。

虚火、实火要分清

“上火”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证型,有虚火、实火之分,不是所有的“上火”都可以用“降火药”。

1、实火

实火又叫阳亢,即体内的阳气太过旺盛,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还可由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等引起。也有的人好进补,但中医说“气有余便是火”,补过头了也就上火了。

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此类人容易出现亢奋、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鼻出血等症状。此火宜清,可用“降火药”。

2、虚火

虚火(虚热)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阴血虚损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

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种证型。阴虚火旺多表现为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细数。气虚火旺常见症状有全身低热,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舌淡苔薄。

虚火有两个特点,一是身体偏虚弱,二是上火反复发作。对于虚火的治疗,重在“引火归元”,滋阴降火。

在虚火中,如今的工作生活环境下,更常见的是“上热下寒”,“上盛下虚”的症状,即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烦躁易怒,同时伴有腹部冰凉、下肢畏寒、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因为饮食不节、久坐、思虑过度,导致中焦脾胃的运化能力降低,造成中焦淤堵,上下气机运行不通,从而表现为人体上下不平衡的状态。

五脏有火如何判断?

上火还可涉及多个脏腑,常听说心火旺、肝火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心火

心火多因情绪焦虑、熬夜耗神所致,加之心开窍于舌,常会出现心烦易怒、心悸、失眠、舌痛、口疮、小便短赤(颜色深黄)等症状。

2、肝火

经常熬夜、遇事心烦易怒者,容易导致肝郁气滞而肝火上升。加之肝开窍于目,常表现为头痛、头晕、血压升高、面红耳赤、口苦、胁肋部(肋骨两侧)胀痛等。

3、肺火

肺开窍于鼻,常表现为鼻尖或鼻翼干燥脱皮、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喉疼痛、声音嘶哑、潮热盗汗等症。

4、胃火

大部分是饮食不当造成的,暴饮暴食、过多食用肥甘辛辣食物,形成“食积”,都会引发胃火。主要表现为胃痛、口臭、腹胀、便秘、牙龈肿痛等症状。

5、肾火

或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因湿热下注。肾开窍于耳,可能会出现耳鸣耳痛、腰膝酸痛、尿赤尿痛等。

应该如何去火呢?

上火并不能一味地清热,要根据虚、实来选择调理方法。

1、降实火

实火当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火药”,喝清热解毒的“去火茶”。可以多吃有清热泻火作用的食物,如白萝卜、冬瓜、油菜、菠菜、苋菜等。

2、降虚火

虚火则不能一味降火,特别是“上热下寒”的类型,应该在中医师指导下,滋阴降火,引火归元。比如,揉搓涌泉穴,吴茱萸粉贴敷涌泉穴等。在秋冬季,温水泡脚也是引火下行的一种方式。

切记不要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

去火食疗方

1、雪梨川贝盅:梨挖核填入川贝3g+冰糖,蒸20分钟。

2、莲子心茶:莲子心2g+淡竹叶5g,清心火。适用于舌尖红,失眠的人群,脾胃虚寒的禁用。

3、麦冬乌梅茶:乌梅3—5个,麦冬10克,冰糖适量。适用于阴虚内热型口干咽燥。酸甘化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狐大医 | 秋季“上火”别乱清!分清虚实,对症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