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汉朝的公主,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馆陶公主和平阳公主。馆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姑姑,她在汉武帝登基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她为汉武帝引荐了卫子夫,成就了一段传奇故事。尽管如此,汉朝的公主们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位,还有一位同样彪悍的女性,她的名字便是鄂邑长公主。她不仅在父亲汉武帝去世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还卷入了激烈的皇位斗争。
鄂邑长公主的前半生充满了神秘,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她是汉武帝的第几个女儿,也没有她出生的年份、母亲和丈夫的详细资料。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她似乎并不受到父亲的宠爱。她的封地在鄂邑,位于荆州。当时的鄂邑贫穷荒凉,气候炎热,而作为汉朝公主的收入主要来源是封地的赋税和租金。与其他公主们的丰厚待遇相比,鄂邑长公主的生活条件显然差了一些。而且,汉武帝的其他女儿们由于各种原因早早去世,鄂邑长公主成为他唯一还活着的女儿,继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汉武帝去世后,年仅8岁的刘弗陵继位成为汉昭帝。然而,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早已去世,而汉武帝的其他妃子要么早逝,要么被汉武帝杀害,导致找不到合适的长辈来抚养年轻的皇帝。在这时候,几位大臣,包括霍光,商议后决定让鄂邑长公主来抚养汉昭帝。鄂邑长公主也因此晋升为“鄂邑长公主”,地位和收入大大提升。在她抚养汉昭帝的7年间,汉昭帝至少三次给她封爵,其中一次是将富裕的蓝田县划给她。更有趣的是,鄂邑长公主的男宠丁外人也因此获得了提升,甚至被封官,得以为公主效力。
然而,正是这个丁外人,改变了鄂邑长公主的命运。当汉昭帝12岁时,鄂邑长公主开始为汉昭帝选妃,最初她选中了周阳家的女儿。然而,辅政大臣上官桀的野心被激发了。他的孙女和汉昭帝年龄相仿,如果孙女能当上皇后,他的地位必定会大幅提升。于是,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便开始策划,他首先去找霍光商量,但霍光拒绝了他,因为上官桀一家与霍光的利益并不重合,而且霍光也觉得上官桀的孙女年纪太小,不能进宫。
未能得到霍光支持的上官安并未放弃,他转而去找了鄂邑长公主的男宠丁外人,并提出条件:如果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皇后,他父子将会感激丁外人,帮助他获得封侯的机会。在汉朝,只有封为列侯的人才能娶公主,这也是丁外人升职的唯一机会。丁外人答应了上官安的请求,并开始影响鄂邑长公主。最终,鄂邑长公主发布圣旨,将上官桀的孙女接进宫中,开始担任婕妤,之后更晋升为皇后。当时,上官氏才6岁。
不过,丁外人并没有因此获得封侯的机会。霍光才是最高的辅政大臣,他决定是否封侯,因此丁外人未能如愿。霍光对上官桀父子将一个6岁小女孩送进宫的做法十分反感,因此拒绝了他们所有的请求。即便如此,鄂邑长公主依然关心着丁外人是否能够得到封侯的事宜,并在心里积下了对霍光的怨恨。
此时,朝堂风云变幻。上官桀和桑弘羊因为丁外人的事,与霍光渐行渐远,而汉昭帝的哥哥刘旦,作为汉武帝最年长的儿子,也认为自己应当继承皇位,便开始谋划夺位之事。鄂邑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和刘旦的利益开始趋同,大家站在了同一阵线。鄂邑长公主认为,如果她能推翻汉昭帝,扶持刘旦登基,她依旧能享有作为“新皇帝姐姐”的地位,且有机会为丁外人谋取封号。
鄂邑长公主等人策划了一场密谋,打算通过宴请霍光的方式,设下伏兵,将霍光杀死。霍光死后,朝中权力会转移给上官桀和桑弘羊,汉昭帝将被废除,刘旦将迎接登基。然而,计划泄露了,霍光提前得知消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行动。他下令将上官桀、桑弘羊和丁外人的家族满门抄斩,鄂邑长公主也被迫自尽。
鄂邑长公主的历史记载非常稀少,我们甚至无法确切知道她是哪位妃子所生,母亲是谁,甚至她最后的丈夫是谁。史料中曾称她为“盖主”或“盖长公主”,但并未找到相关资料来证明她母亲姓盖,也无法证明她的丈夫是谁。根据一些推测,鄂邑长公主的母亲可能是姓盖的女子,或者她的丈夫姓丁,甚至可能是王受等人。
虽然鄂邑长公主的历史记录相对稀缺,但通过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我们知晓她有一个名叫丁子沱的孙子。若此孙子为丁外人的孩子,那就更显得错综复杂。但无论如何,这些谜团至今未解,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迷。
鄂邑长公主作为一位曾经抚养皇帝并参与政变的公主,尽管其在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却没有留下足够的记载和明确的背景。她的故事,或许正体现了古代女性的悲哀——即使权力与地位曾如此显赫,但历史终究以一个模糊的面貌留下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