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是释放压力、调整心态的黄金时段。今天我们特意送上暖心指南,希望能帮助大家放松身心,蓄力前行。
学生篇
放松养心:给身心一场深度小憩
距离开学已过去一个月,新的环境、学业和身份可能让大家感到压力。请明白,出现焦虑、疲惫都是适应过程中的自然反应。假期正是放慢脚步、关照内心的好时机。
正念练习,安住当下: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舒适地坐好,轻柔地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气息的进出。不做评判,只是觉察当下的感受。每天坚持10分钟,能有效缓解焦虑。
【案例】若因作业感到心烦,可立即进行3次深长的呼吸,只关注一吸一呼,这能像“心理复位”一样,帮你恢复清晰思考。
情绪书写,畅所欲言:准备一个笔记本,将脑海中的想法、感受到的压力不加修饰地写下来。书写的过程本身就是高效的自我梳理和情绪释放。
【案例】若对班级社交感到不安,可以试着写下具体担忧,如“我担心交不到朋友,但发现同学小A也对漫画感兴趣,也许明天可以试着聊聊……”通过书写,模糊的担忧变得具体,甚至能找到解决方法。
乐趣陶心:让兴趣滋养身心愉悦
假期是发展兴趣、体验快乐的绝佳时机。无论是计划中的阅读、旅行、朋友聚会,还是享受美食、运动出汗,这些活动都是对身心的最佳滋养。
喜欢动手?可以尝试做手工、烹饪一道家常菜或者拼搭积木;喜欢运动?可以约朋友打羽毛球、骑行;喜欢安静?可以阅读一本好书、练习绘画。当你全心投入喜欢的活动时,会进入心流状态,忘记时间,获得深深的满足感。
建议大家有意识地减少屏幕时间,主动创造真实世界的体验。走出家门,投身自然:让阳光洒满周身,让微风拂过面颊,聆听自然的声音。
亲情润心:在深度沟通中传递温暖
平日的忙碌常让家人交流流于表面。假期是增进理解、深化情感的良机。请相信,父母同样渴望了解你的世界。
这个假期,不妨主动创造沟通的机会:分享开学以来的趣事与挑战;倾听父母的故事与智慧;共创家庭活动,比如说,可以和家人一起去公园野餐,聆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或者可以和父母去近郊爬山,用相机记录秋天的色彩变化。这些平常的互动,是情感流动的最佳载体。
智慧启心:用科学规划赢得从容未来
“张弛有度”是保持高效与健康心态的关键。合理规划能避免假期末段的焦虑,让我们玩得安心,学得从容。
合理规划时间:假期前用半小时规划任务分布。推荐使用“番茄工作法”(学习25-30分钟,休息5分钟)分解任务,提高效率。
【案例】可将八天做一个简单规划:前三天以放松、家庭活动为主;中间两天集中处理作业;最后三天用于复习收心。每天上午精神好时安排专注科目,下午进行阅读或户外活动。
设定清晰目标:尤其是毕业班的同学,可设定符合SMART原则的小目标。
【案例】将“提高数学”变为“假期最后三天,每天花45分钟,专门复习‘函数’章节,完成10道练习题”。目标清晰明确,易于执行检验。
温馨提醒
假期最后三天,请将作息向上学模式靠拢,整理作业,准备好学习用品。这个缓冲期能帮助我们平稳过渡,避免“假期综合症”。
家长篇
放松自我:成为孩子温暖的支撑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在倾注关爱的同时,也请务必关照好自己,您的情绪状态是家庭氛围的“晴雨表”。
预留“自我关爱”时间:请务必在日程中为自己留出专属的“充电”时刻。
【案例】可与孩子商定,每天晚饭后的某一小时是您的“安静时间”,孩子在此时间内自主活动。这既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也保障了您的个人空间。
珍惜“高质量”亲子互动:尝试发起深度对话,如“这学期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表达真实感受,给予情感支持。
成为“学业规划”的助力者:以鼓励的姿态与孩子回顾进步,共同商讨可行性计划。您的角色是顾问和支持者,重在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案例】肯定孩子的努力后,可问:“你觉得下阶段可以做点什么,让数学更稳定?”引导孩子自己提出想法,再帮他完善具体步骤。
假期是心灵的港湾,是积蓄力量的驿站。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段时光里放松身心,感受快乐;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在陪伴中收获温馨。让我们共同期待假期过后那个更加从容、充满活力的自己。
来源|杭州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