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施宣赫老师一则虚证调理案例,像品一杯温茶,越品越觉有深意 ——49 岁人士常年乏力、头晕,稍动便气短,总以为是 “岁月自然的痕迹”,却在调理后重拾清爽气色,连步履都添了轻劲。细想这其中的 “补、通、固”,竟与禅者 “修心先顺境” 的智慧不谋而合:好的调理从不是强行 “填补”,而是帮身体找回本有的平衡节奏。
一、辨证如 “观心”:不被表象困,见得本真
患者初诊时,舌淡如浅云、舌底络暗似淤墨,脉沉细得像藏在泥土里的溪流 —— 施老师没被 “虚” 的表象牵走,反而看清三层核心:气血是 “枝叶”,缺了便乏力头晕;循环是 “河道”,堵了就 “补而不化”;阳气是 “水流”,弱了就推不动气血。这像禅者观心,不执着 “累” 的感受,却能识破 “杂念缠心、心神不宁” 的根本。正是这份 “不偏废、重整体” 的辨证,才避开 “盲目进补” 的误区,为后续调理铺好路。
二、调理如 “修禅”:三步随境转,步步归序
施老师的调理像禅者行脚,不慌不躁,跟着身体的 “反馈” 调整,把 “补、通、固” 揉进每一步:
补通兼顾:如疏河润田先以滋养配方补气血 “润田”,再配疏通成分通循环 “疏河”,加温和温补的 “暖阳”—— 既不让 “田” 干渴,也不让 “河” 淤堵,像春雨润物般,让身体慢慢找回 “补能化、通不伤” 的平衡。一段时间后,患者爬楼不歇、头晕渐消,恰是 “河道通了,水流自然畅”。
提振巩固:如护烛挡风待基础稳了,只剩熬夜后略累 —— 这像烛火刚明,遇风易晃。施老师便加提振成分 “挡风”,增补气食材 “添烛”,帮身体抵得住 “熬夜” 的小波动。很快,熬夜后的疲惫感散了,精力也像扎了根,不再轻易晃荡。
健脾固本:如培土护根最后把重点落在脾胃,像禅者护持本心 —— 传统里 “脾胃是气血根”,根养好了,不用刻意 “补”,身体自会生气血。调理到后来,患者不仅症状全消,气色还从暗沉转红润,恰是 “根扎得深,枝叶自然茂”。
三、启示如 “悟禅”:虚证调理,顺则不难
这则案例最动人的,是藏在 “补通固” 里的禅意:不是 “年纪大了就该虚”,像树老了未必枯,只要根还活、干不腐,仍能发新芽;不是 “补得越多越好”,像杯子满了会溢,唯有 “缺则补、堵则通”,才合身体本性;不是 “速效才是好”,像禅修需日久功深,调理也得 “一步随一步,一步有一步的进益”,才能让身体真正归序。
【声明】本文为传统健康调理思路分享,案例内容已做合规处理,不构成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药品推荐。个体身体状况存在差异,具体调理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模仿调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