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夫妻就像一双筷子,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总是紧紧相依。然而,72岁的吴阿姨和老伴蒋大叔这一年,却像被生活重重敲击了两下。先是蒋大叔突感腹泻反复,以为小毛病自行吃药,不久查出肠癌。吴阿姨自认身体健康,竟也在体检时被发现患上早期肠癌。最让人意外的是:两人一年之内前后被同一疾病缠身。
这一遭遇,让不少家庭为之警觉——难道肠癌真的会“传染”,或者夫妻同命相连?还是另有隐情,让疾病不期而遇?消化科专家在分析背后原因时,给出的答案令人不寒而栗:夫妻共同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竟是高危“元凶”之一!尤其其中1个小细节,往往被大多数家庭忽视。
到底生活中哪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危害健康?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预防类似悲剧发生?今天,我们就来全面揭开这个令人警觉的话题。
夫妻接连患肠癌,原因竟藏在日常习惯中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肠癌的早筛和治疗越来越成熟,但家庭里短时间内出现“癌症聚集”却并非个例。顶级消化科专家王良静教授坦言,自己工作中遇到夫妻、父子、兄妹等亲属一年内先后被查出肠癌的事件频频发生。追究其背后原因,有人担心是否“基因遗传”作祟,其实绝大多数案例,与“传染”无关,更与饮食、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专家指出:“同一个家庭的成员,饮食结构和生活作息趋于一致,长久下来,肠道环境和菌群容易变得高度相似。”比如,喜欢高油高脂、重口味、荤菜为主、缺乏蔬菜和膳食纤维的家庭,容易collectively增加肠癌风险。据权威数据,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可使肠癌风险提升约35%(中华医学会数据),而红肉摄入超标、腌制烟熏类饮食过重,则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负担。
另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是肠道菌群的失调。专家比喻:“肠道菌群像一个花园,好的饮食习惯能让‘花草’盛开,坏习惯则滋生‘杂草’”。有害菌群占优势,不仅会损害肠道屏障,还可能促发炎症、诱导癌变。有趣的是,大便气味突然变得刺鼻,就是肠道菌群失调的一种表现。但这个信号,往往不被当回事。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肠癌并非“一蹴而就”,从腺瘤演变至早期癌症平均需5-15年。早期症状极为隐匿,轻则大便性状改变(如变细、附粘液),重则便血、腹痛、排便习惯频繁变动等。由于夫妻日常习惯相近,彼此互相影响,这也是许多家庭聚集性肠癌出现的根源之一。
坚持高风险饮食习惯后,身体或出现的4大变化
消化专科门诊统计显示,有以下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人群,长期坚持后,健康风险会逐步累积,尤其影响如下:
肠道菌群失衡:哈佛大学研究指出,经常食用高油、高蛋白而缺乏膳食纤维的餐食,肠道有益菌减少,有害菌群上升,肠道炎症风险提升15%-30%。
大便性状异常:排便变细、带粘液、颜色变深甚至肉眼不可见的微量便血,这些都是早期警示信号。中华消化学会数据显示,便血人群中约3%-8%查出早期肠道病变。
肠道屏障受损,免疫力下降:低纤维饮食让肠道蠕动减慢,让毒素滞留,加重炎症,导致腹胀、消化不良比例提升12.6%-18.9%,甚至影响整体免疫力。
体重变化、慢性疲劳:肠癌患者常在发病初期出现无力、体重悄然下降的表现,若同时合并腹部持续隐痛,需格外警觉。
此外,大便异味剧烈增加,常被多数人忽略,而这恰恰是肠道生态失衡的早期信号。专家提醒,家庭成员应当及时关注彼此生活细微改变,尤其是“总觉得哪个口味离不开、哪顿饭不下饭”的习惯,很可能是风险正在悄悄累积。
消化专家建议:3招调整饮食习惯,守护全家肠道健康
如何远离肠癌威胁?消化科专家提出以下可执行建议,无论是否有家族史,都值得每个家庭马上开始尝试:
优化饮食结构:确保蛋白质占10%-35%、脂肪占20%-35%、碳水占45%-65%热量比例,红肉宜控量,每周摄入不超过350g,白肉(鱼、家禽)、大豆制品等健康蛋白值得优先选择。每日保证蔬菜和杂粮、坚果摄入,长期效果显著。
增强膳食纤维摄入:蔬菜、水果、燕麦、糙米、豆类等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能“清洁”肠道,促进蠕动,减少毒素“停留”。成年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建议达到25g以上(国家健康指南),切记“有肉配菜,荤素兼顾”。
定期健康筛查,早发现早干预:45岁以上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家庭成员可适当提前和增加频率。如有大便异常、腹部不适等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就医。如今,社区医院和家庭自测(如多靶点FIT-DNA)都能进行筛查,利用便捷工具排忧解难。
最后,专家特别强调:“所谓‘夫妻病’其实是‘习惯病’。只要调整好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早筛查、早发现,即便有家族史,也可以极大降低患病率。”健康不在于一时的决定,而在于每天的小改变和坚持。
医学归纳
医学指南普遍认为,科学饮食、多纤维、早筛查,是预防肠癌最有效的‘三重盾牌’。遗传只是极一部分原因,生活方式改变完全能让更多家庭受益。健康,其实就在每一餐的选择和每一次检查之间。
温馨提醒: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千差万别,文章建议仅供一般科普参考。若有消化道不适、慢性腹泻、大便性状异常或家族肠癌史者,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消化科面诊,根据医生意见个性化诊治。生活习惯调整虽对绝大多数人有效,但不能替代表明所有人都完全无风险。健康投资,关注自己更关心家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
《肠癌早筛临床路径与指南》(中华消化学会,2023)
《肠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综述》(中国肿瘤杂志,2022年第44卷)
《家庭聚集性大肠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
《肠道微生态与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华消化杂志,2022年第3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