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年轻人也会白内障吗?看看眼科医生怎么说

一提到“白内障”,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老年群体的形象。确实,作为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发生与年龄增长导致的晶状体自然老化、混浊密切相关。

然而,在眼科门诊中,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因视力问题前来就诊,最终被诊断为“白内障”。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白内障不是老年病吗?年轻人怎么会得?

一、年轻人甚至儿童都可能患上白内障。

年轻人不仅会得白内障,而且其发病原因往往比老年性白内障更为复杂。 医学上,我们将非年龄因素导致的白内障统称为“早发性白内障”或“青年性白内障”。它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任何年龄段的晶状体只要因为某种原因变得混浊,不再透明,都可以定义为白内障。

二、为何“老年病”会找上年轻人?揪出幕后元凶

与老年人晶状体自然老化不同,年轻人患上白内障通常有明确的“肇事者”。主要归结为以下几大类:

高度近视: 这是目前导致年轻人白内障早发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高度近视(通常指超过600度)的眼球结构发生改变,眼轴被拉长,就像气球被吹得过大一样,内部的晶状体营养代谢会因此发生障碍,导致晶状体纤维提前变性、混浊。许多二三十岁的高度近视患者,其晶状体的混浊程度可能已相当于五六十岁的正常人。

眼外伤: “钝挫伤”或“穿透性眼外伤”是年轻人白内障的另一大凶手。拳头撞击、球类击打、车祸撞击、尖锐物刺入等,都可能直接损伤晶状体囊膜,或影响其囊膜的通透性,导致房水进入晶状体,使其迅速混浊,形成“外伤性白内障”。

长期紫外线照射: 晶状体最怕紫外线。长期户外活动或工作(如驾驶员、建筑工人、户外运动爱好者)而不佩戴太阳镜,眼睛过量吸收紫外线,会引发晶状体蛋白的氧化损伤,加速其混浊过程。这是一种“累积效应”,伤害从年轻时就已经开始。

不良生活习惯与疾病:

糖尿病: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扰乱眼内正常的代谢,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吸收水分而肿胀、混浊,形成“代谢性白内障”。如今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与之相关的眼病也日益增多。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 某些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哮喘、皮肤病)需要长期口服或局部滴用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是导致“药物性白内障”的明确风险因素。

吸烟、酗酒、肥胖: 这些因素会增加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对晶状体健康构成威胁。

先天性因素与其他眼病:

部分白内障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白内障),可能由遗传、母亲孕期感染等原因造成。

一些眼部疾病,如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也可能并发白内障。

三、年轻性白内障有何特点?症状需警惕

年轻人由于调节能力强,有时在白内障早期不易察觉,但出现以下症状时,需高度警惕:

视力缓慢下降: 这是核心症状。感觉视力模糊,配戴眼镜也无法矫正到理想状态。

对比敏感度下降: 看东西的鲜艳度、锐利度降低,感觉世界“蒙灰”。

眩光、畏光: 晚上看车灯异常刺眼,光圈散开,白天怕光。

单眼复视或多视: 用一只眼睛看东西时,会出现多个重叠的影像。

近视度数莫名加深: 晶状体混浊可能使其屈光力增强,导致近视度数在短期内快速增加。

四、确诊了怎么办?手术是唯一有效方法

与老年性白内障一样,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眼药水或药物被证实能有效逆转或消除白内障。手术是国际公认的唯一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年轻人做白内障手术,有何不同?

手术时机: 手术指征更灵活。只要白内障的程度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即可考虑手术,不必等到“熟透”。

手术方式: 主流手术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切口极小,恢复快。

人工晶体的选择: 这是年轻人手术的一大优势。除了恢复远视力,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功能性人工晶体”,如:

多焦点/三焦点人工晶体: 同时解决白内障、近视/远视和老花眼的问题,实现远、中、近全程优质视力,满足年轻人开车、用电脑、看手机等多场景需求。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 在解决白内障的同时,矫正原有的角膜散光。

五、如何预防?守住年轻视力的防线

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以下措施能显著降低早发性白内障的风险:

防晒!防晒!防晒! 在阳光强烈的户外,务必佩戴能阻挡99%以上UVA和UVB的太阳镜,以及宽檐帽。

控制近视发展: 高度近视者应定期检查眼底,并采取有效措施延缓近视度数增长。

管理慢性病: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控糖,并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安全第一,预防眼外伤: 参与高风险运动或工作时,佩戴防护眼镜。

健康生活: 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的蔬果),保持健康体重。

慎用药物: 严格遵医嘱使用激素类药物,不自行滥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年轻人也会白内障吗?看看眼科医生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