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丁汀
通讯员 彭建
“看上去纤细匀称,但一捏手臂后侧、大腿内侧却全是松松垮垮的软肉,轻轻一碰就一道淤青”“摸起来腰腹软乎乎,锁骨却清晰可见……”最近,一种叫“脂包骨”的身材在网络上突然火了。有人觉得这种身材“像棉花糖一样可爱”,甚至羡慕不已,但随着#脂包骨身材是最差体质#话题登上热搜,这种特殊体质背后的健康隐患引发广泛关注。记者采访武汉专家了解到,“脂包骨”是体脂分布失衡的直观表现,其隐藏的健康风险,可能比整体肥胖更易被忽视。
网友发帖截图
热搜截图
被人夸的瘦,可能是不健康的“脂包骨”
爱康卓悦门诊部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晓蕾解释,“脂包骨”是对体脂分布不均体型的一种形象描述,核心特征是四肢纤细,骨骼轮廓明显,但腹部、后背、上臂等部位却脂肪堆积,整体看起来“松软”与“骨感”并存。
“很多人觉得‘脂包骨’不算胖,对健康没影响,这其实是个误区。”张晓蕾强调,判断体型是否健康,不能只看体重或BMI,更要关注体脂率和脂肪分布。
从临床数据来看,“脂包骨”人群的BMI通常在18.5-23.99的正常范围,甚至低于18.5,但体脂率可能超标(男性超过20%、女性超过30%)。因此,光看BMI这个数字,并不能说明一切。BMI并不区分脂肪与肌肉,一个BMI为20的人,可能是健身达人,也可能是“脂包骨”。体脂率、肌肉量、基础代谢率等“体成分”才是真正反映健康的关键。
“脂包骨”的健康隐患,甚至可能比肥胖更严重
“脂包骨”体质最容易让人陷入的误区,就是错把“瘦”等同于“健康”。事实上,这种体型可能伴随着肌肉量减少、脂肪分布紊乱等问题,甚至成为代谢综合征的“前兆”。
张晓蕾表示,脂肪堆积在内脏周围,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血糖、血压、血脂等一系列指标异常。由于饮食结构常常不均衡,“脂包骨”人群还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与贫血问题,表现为微量元素缺乏、红细胞数量减少等。同时,肌肉量不足和长期营养失衡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身体抵抗力减弱,更容易发生感染。此外,不匀称的脂肪分布也可能加重关节负担,甚至引发圆肩、骨盆前倾等体态问题。
“很多人都是在体检时才发现这些问题,一查才知道血糖、血脂已经超标,甚至已经出现了颈动脉斑块。”张晓蕾提醒,“‘脂包骨’绝不是健康的标志,相反,它更像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健康警报,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缺乏锻炼、久坐不动都可能致“脂包骨”,这几类人需重点注意
为何会形成“脂包骨”?张晓蕾表示,从成因来看,首先是遗传影响脂肪分布偏好。若家族中存在“腰腹突出、四肢纤细”的体型,后代出现“脂包骨”的概率会增加。
其次,不良生活习惯是“脂包骨”的主要诱因。她特别提到两类人群:一类是“刻意节食减肥的人”,为追求快速减重,过度控制热量摄入,尤其减少蛋白质摄入,导致肌肉流失,体脂率反而升高,形成“瘦体重下降、脂肪比例上升”的失衡状态;另一类是“久坐不动的人”,每天久坐8小时以上,缺乏肌肉锻炼,腰腹脂肪逐渐堆积,四肢因活动量少而肌肉量不足,最终呈现“脂包骨”特征。
除此之外,激素波动与年龄增长也会对体型产生影响。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脂肪分布会随之发生改变,从原本易堆积的臀部、大腿,逐渐向腰腹转移;此外,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30岁以后),人体肌肉流失速度加快,基础代谢降低,若不及时通过运动等方式补充肌肉,也会大幅增加“脂包骨”的形成风险。“还有部分人群为刻意追求‘骨感’体型,选择极端节食的方式减重。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体重看似下降了,但肌肉也随之大量流失,身体只剩下松垮的脂肪,最终变成‘越减越像脂包骨’的状态。”
改善的核心是“增肌+减脂”,并非单纯减重
针对“脂包骨”体质,张晓蕾强调,改善的核心不是“掉体重”,而是“调整身体成分”——减少局部脂肪、增加肌肉量,具体干预需分人群制定方案。
对于青少年来说,需抓牢“营养+运动”的关键期。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脂包骨”多与营养失衡相关:要么是过度节食导致肌肉、脂肪双重不足,要么是偏爱高糖零食导致局部脂肪堆积。建议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如每天1个鸡蛋、300ml牛奶),避免挑食、偏食;同时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运动,如跳绳、跑步、球类运动,既能控制脂肪,又能促进肌肉生长。
对于中青年来说,需改正不良习惯,强健肌肉,重视代谢问题。运动上,优先进行力量训练(如哑铃、弹力带、自重深蹲),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重点锻炼腰腹、肩背肌肉;搭配轻度有氧(如快走、慢跑),辅助减少多余脂肪。饮食上,每天按每公斤体重1.2-1.5克摄入蛋白质(如50公斤人群每天吃60-75克,约等于2块鸡胸肉),减少高糖、高油食物。此外,每久坐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避免脂肪“扎堆”堆积。“别只盯着体重秤,裤子变松、腰腹变紧致,才是真正的改善。”张晓蕾建议,肌肉量增加后,即使体重不变,体型也会更挺拔。
对于老年人来说,需控指标、稳体重,防肌肉流失。“脂包骨”的老年人常伴随肌肉衰减,需重点关注代谢指标(血压、血糖、血脂),避免因局部脂肪堆积引发慢性病;同时通过温和运动(如太极、散步、坐姿抬腿等)维持肌肉量,饮食上保证优质蛋白(如鱼肉、豆腐等),避免体重过快下降——体重骤降可能导致肌肉、骨骼双重流失,反而加重健康风险。
“‘脂包骨’是身体发出的‘失衡信号’,早干预、早改善,才能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隐患。”张晓蕾提醒,若伴随血糖、血脂异常,或自我调整后无改善,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找回健康体态。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