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回顾:52岁男子吃别嘌醇降尿酸,一年后肾衰,医生提醒两点

张卫国,今年52岁,经营着一家麻辣烫小店。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采购食材,白天忙着熬汤、切菜、准备底料,中午到深夜几乎不停歇。麻辣烫生意火爆,他为了维持口感,汤底里少不了肥牛、火锅底料和各种高盐调味。忙碌间隙,张卫国常常顺手夹几串牛肉、肥肠,晚上收工后再喝上两瓶啤酒解乏。长期下来,他体重不断上升,却自认为只是劳累导致。直到身体出现信号,他才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017年10月,张卫国跟随餐饮协会组织的健康筛查,抱着“顺便”的心态做了全套体检。他忙于麻辣烫店生意,从早到晚都在厨房与餐桌之间打转,很少顾及自己的身体。拿到体检单那天,他原本心情轻松,还打趣自己“肯定没问题”。可当他看到纸面上的数字时,脸色瞬间凝重起来。体重已飙升至166斤,比去年足足重了十几斤,更刺眼的是血尿酸浓度——545μmol/L,远远超过了男性正常上限420μmol/L。医生在结论栏里工整地写着“高尿酸血症”,那几个字像被放大了一样,直直撞进他的眼睛,让他盯着报告愣了很久,迟迟没有回过神。

最初张卫国并没有真正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觉得不过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偏高,自己干活卖力,身体应该挺得住。然而医生却在办公室里语气严肃地解释,提醒高尿酸并不是小事。这意味着体内嘌呤代谢已经紊乱,排泄受阻,尿酸会逐渐在血液里积累,久而久之沉积成结晶,攻击关节,引发痛风,甚至可能侵蚀肾脏,造成严重损害。医生边说边指着报告数据,语气中带着警告。张卫国表面上连连点头,嘴里答应会配合改善生活习惯,可转身回到家里,照样坐在餐桌边,撸串喝啤酒,麻辣火锅依旧成了夜晚的解压方式。

转眼大半年过去。2018年6月1日凌晨两点,张卫国像往常一样忙完麻辣烫店的生意才回到家。他的衣服上还带着浓烈的火锅底料味,双手油腻未散,草草洗漱过后便倒在床上。厨房油烟和高强度劳作让他感到筋疲力尽,本以为能沉沉睡上一觉。然而才刚闭眼不久,一股钻心的疼痛从右膝猛然袭来,把他从梦境里生生拽了出来。那种痛并不是单纯的酸胀,而是火灼般的撕裂感,仿佛膝关节里突然燃起了一团火。张卫国忍不住倒吸凉气,额头瞬间冒出细密的汗珠。

他本能地想坐起来缓解,却发现疼痛随着动作加剧,右膝像被铁钳死死夹住,灼热感顺着小腿一路窜到大腿根部,甚至连大腿肌肉也开始僵硬、抽紧。他试着下床,却根本站立不稳,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刃上,只能缓慢扶着墙壁一步一挪。黑夜中,他气息急促,心跳加快,额头和脊背湿透,汗水顺着脸颊滴落,牙齿因为忍痛而不自觉地打颤。他艰难挪到洗手间,手指用力抓着门框,指关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

当他抬眼看向镜子时,整个人彻底愣住。右膝已肿得如同馒头,皮肤发红发亮,紧绷得仿佛随时会裂开,表面青筋暴突,触目惊心。他颤抖着伸手轻碰,瞬间像有上百根针同时扎进骨头,剧痛让他差点失声喊叫。张卫国只能用冰袋一次次按压在膝盖上,试图缓解那如火烧般的痛感,但根本无法止住。他彻夜未眠,身体蜷缩在沙发上,不时因疼痛而抽搐。天亮时,他已经虚脱,走路完全需要搀扶,才勉强赶到医院就诊。

接诊医生见状,立即安排检查。抽血结果显示:血尿酸达802μmol/L,肌酐升至126μmol/L,白细胞14.1×10⁹/L,C反应蛋白42mg/L,均提示炎症。关节超声显示滑膜明显增厚,关节腔积液增多。关节穿刺抽出的滑液浑浊,显微镜下发现大量负双折光针状结晶,确诊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医生表情凝重,直言这是长期高尿酸沉积导致的必然结果,如果继续放任,不仅关节会受损,甚至可能发展为尿酸性肾病,严重时需透析或换肾。张卫国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医生开出治疗方案:首选降尿酸药物别嘌醇,辅以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医生再三叮嘱:药物必须规律服用,不能随意增减剂量,哪怕症状缓解,也要坚持治疗,每三个月复查血尿酸和肾功能。生活方式也必须彻底改变:戒酒、远离高嘌呤饮食、控制油盐、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并保持规律中低强度运动。张卫国听后连连点头,回到家便开始清空冰箱,把啤酒、火锅底料、卤味一一丢掉,换上蔬菜、杂粮和矿泉水。

张卫国从医生办公室走出来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他开始坚持带饭,不再随意在店里打捞几串肉串当午餐。每天中午的饭盒里是糙米饭、清炒西兰花豆腐片,还有一小份凉拌芹菜。晚上则只吃清粥和蒸红薯,哪怕店里飘满了火锅底料的香气,他也强忍着不动心。实在嘴馋时,他就啃一根黄瓜或胡萝卜来解馋。烧烤、油炸、卤味,他一概拒绝,甚至把冰箱里以前存放的啤酒和调料全部清空。饮食的变化让他刚开始极不适应,总觉得嘴里寡淡无味,但想到膝盖那夜的撕裂般疼痛,他还是忍住了。

与此同时,他的作息也有了彻底改变。晚上十点准时上床,不再熬夜守店或看电视;清晨六点起床,换上一双轻便运动鞋,绕着小区快走一小时,平均每天七千多步。妻子也主动参与监督,提醒他每天按时吃药、记录饮水量,连一口水都不放过。她还在冰箱上贴了一张表格,逐项标注体重、血压和饮水情况。三个月后复查时,血尿酸已降至479μmol/L,体重减到152斤,肌酐恢复正常。半年后,尿酸进一步降至402μmol/L,体重稳定在140斤,各项指标都在理想范围。医生称赞他是少见的配合患者,他却苦笑着回答:“这不是配合,是怕了那钻心的痛。

可命运并未给张卫国太多喘息的机会。2021年12月10日晚上,他仍旧像往常一样在厨房忙碌,为即将迎来大考的儿子加餐。热油翻滚时,他突然觉得头皮骤然一紧,像有一股电流窜过,紧接着眼前景象模糊旋转,天地仿佛都倾斜了。锅铲差点从手中脱落,右肩瞬间传来酸胀与沉重感,手臂的力量仿佛被抽空,左手拿东西也逐渐无力。他咬牙坚持把菜做完,却明显感到胸口发闷,深呼吸也无法缓解。走出厨房时,短短几步就令他头晕目眩,脚下发虚,必须用手撑着墙壁才能勉强站稳。接下来的几周情况急转直下,清晨起床时全身乏力,仿佛彻夜未眠;刷牙时只能用身体靠住洗手台才不至于摔倒。爬楼梯常常气喘如牛,胸口闷胀得厉害,双腿发软无力。饮食方面,他对油腻食物一闻就想吐,吃饭时频繁嗳气、反酸,肚子鼓胀如塞了气球。二十天里,体重骤然下降七斤,脸色蜡黄,眼眶凹陷,令家人看着揪心。

2022年1月8日清晨,张卫国照常准备出门开店,刚喝下几口温水,腹中突然像被硬物狠狠搅动,伴随撕裂般的剧痛。他弯腰冲向卫生间,还没来得及坐下,便猛烈呕吐起来,酸水混杂着胆汁喷涌而出,黄绿色的液体散发刺鼻气味。他双手撑着冰冷的瓷砖,整个人虚弱不堪,脸色灰白得像纸,额头布满冷汗,嘴唇呈现暗紫色,身体摇摇欲坠。妻子听到动静冲进来,看到他几乎站立不稳,忙伸手去搀扶。就在她准备拨打120时,张卫国突然全身一抖,随即牙关紧咬,眼球翻白,四肢僵硬绷直。紧接着出现剧烈抽搐,手脚不断抖动,口角涌出白沫,并伴随大小便失禁。短短几秒钟,他的意识完全消失,眼神空洞,身体瘫软在地,家人呼喊却毫无回应。

急救车呼啸着抵达医院后,张卫国被迅速送入抢救室。医护人员立刻为他抽血、留取尿样,并接上监护设备。几小时后化验结果送来:血肌酐飙升至1296μmol/L,尿素氮高达41.8mmol/L,提示肾功能几近崩溃;血钾浓度升至6.7mmol/L,处于随时可能诱发致命心律失常的危险状态;血钠仅126mmol/L,电解质紊乱严重。肾小球滤过率(eGFR)骤降到6.9ml/min/1.73㎡,说明肾脏清除毒素的能力几乎完全丧失。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明显代谢性酸中毒,体内酸碱平衡已严重失调。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证实:头颅CT显示大脑皮层弥漫性水肿,脑沟变浅、脑室受压,脑电图则呈现低频δ波活动。结合临床表现和化验指标,医生当即作出诊断——尿毒症脑病,并告知家属病情极度危重。

医生在看到检查结果后,立即下达紧急抢救指令。医护人员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首先推注碳酸氢钠溶液,试图纠正体内严重的酸中毒;同时给予速尿以促进尿量,避免进一步毒素潴留。另一边,护士准备好甘露醇静滴,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呼吸机已接入,维持气道通畅并进行辅助通气。整个抢救室内灯光明亮,监护仪不断报警,滴滴声与医护急促的脚步声交织,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息。医生一边盯着监护屏幕,一边快速指挥:“加快输液速度,保持循环!

时间推移到凌晨3点57分,监护仪上心电波形骤然紊乱,张卫国突发室性心动过速,随即迅速转为室颤警报声骤然刺耳,医生当机立断:“电除颤,200焦耳!”第一次电击后,心电图仍呈现混乱波形;第二次电击300焦耳,依旧无效。医护人员立刻轮番进行胸外按压,汗水顺着额头滴落,却不敢有丝毫停顿。监护室内一片紧张,所有人屏住呼吸,等待心电波的回归。第三次电击360焦耳释放,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但仍未恢复窦性心律

医生迅速调整方案,继续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配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每三分钟一次,争分夺秒地抢救。护士一边记录数据,一边递送药品,整个团队密切配合,不断更换进行胸外按压的人手。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张卫国的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呼吸机的波形趋于平直。凌晨4点16分,主治医生沉重宣布:“患者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时间4点16分。”抢救室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仪器的低鸣声。妻子瘫坐在地,泣声哽咽,双手死死抓着衣角,整个场景令人揪心。

接到病危通知的消息,张卫国的家人连夜从家中赶到医院。走廊的灯光冷白刺眼,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消毒水的气味。时间定格在凌晨四点二十,抢救室的门缓缓推开,带队的医生走了出来,脸上写满疲惫与凝重。他缓缓摘下口罩,神情复杂地摇了摇头,没有任何多余的言语,但在场的每个人都明白了结局。

张卫国的妻子愣在原地,整个人像被抽空了灵魂。她背靠着墙,双腿不受控制地发软,最后缓缓滑坐到冰冷的地面。几秒钟的呆滞过后,她突然冲上前去,一把抓住医生的衣袖,声音嘶哑到几乎破碎:“为什么会这样?医生你告诉我,他这三年哪一点没做到?药一天不落,饮食清淡得近乎苛刻,水杯从不离手,复查按时去,连一丁点油炸、酒精都不敢碰。他小心到连普通感冒药都要问过你们才敢吃!为什么还是会变成这样?为什么走得这么突然?

她的哭喊声在走廊上空回荡,刺破了夜的沉寂。医生看着她,眼神里满是无奈与痛惜,沉默了几秒后才低声回应:“我们也想知道答案。”随即,他带着团队回到办公室,调出张卫国近三年的随访记录和所有体检数据。那一份份冷冰冰的数字摆在眼前,显示血尿酸长期稳定控制在370μmol/L以下,甚至几次下降到330,肾功能反复复查也未见异常,尿常规清晰显示无蛋白尿、无潜血。按指南判断,这几乎可以称得上一份“理想患者”的档案。

团队不愿轻易下结论,于是逐一排查所有可能的线索。首先想到的,是药物本身带来的负担。张卫国长期服用的是别嘌醇,这种药物作为降尿酸的一线选择,早已被广泛使用,理论上对肾功能的依赖度较低。过去几年间,他的肝功能血细胞计数胆红素水平等检查都保持在稳定范围,从未出现明显波动,也没有与其他可能带来肾损伤的药物合用记录。

紧接着,医生们讨论隐匿性肾脏疾病的可能性。像IgA肾病、膜性肾病,或是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红斑狼疮血管炎等,都可能悄无声息地损伤肾脏。他们翻阅了张卫国过往的免疫学检测报告:ANA、抗双链DNA补体C3、C4、ANCA等指标一一在案,结果均为阴性。临床表现上,也未曾见到皮疹、光敏、口腔溃疡、关节红肿等典型症状。到这里,风湿免疫相关的怀疑几乎被完全排除。

随后,医生们把目光转向生活方式。是否长期摄入过来路不明的保健品?是否在身体不适时滥用止痛药?是否存在农药、油漆、重金属等环境暴露?甚至连饮用水来源、家用炊具材质都被详细询问。张卫国的妻子满眼通红,反复解释:“没有,他比谁都谨慎。感冒不吃药,只喝姜汤睡觉;药是我每天掐点提醒他吃,从没漏过一粒;保健品从来不碰,连钙片都不敢乱吃;家里用的是反渗透净水器,锅碗瓢盆全是不锈钢的,他从来不敢马虎。”

随着一项项排查的完成,会议室内的空气变得凝重。几乎所有常见诱因都被逐一否决,现场一度陷入长久的沉默。一位年轻医生低声道:“如果真是这样,那他这种情况,会不会就是爆发性的肾功能崩溃?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就……”话音未落,所有人心头一沉。这样模糊的解释显然难以令人接受,但在眼下,却几乎是唯一能勉强说得通的可能。

然而,一名年资较高的医生皱起眉头,不愿轻易妥协。他再度翻阅所有病历资料,逐字逐句比对过往复查记录,反复追问妻子关于生活点滴的细节。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似乎捕捉到某个被忽略的角落。那一瞬间,他的神情复杂,眼底闪过一丝惋惜。他轻轻摇了摇头,声音低沉:“唉,到底还是疏忽了啊。即便是再常见的药物,也从不意味着绝对安全。临床上,这样的教训并不少见。许多痛风患者在用药期间会不自觉地忽略两个关键点,结果不仅让疗效大打折扣,还可能为肝肾埋下隐患。如果当初能更早注意到,也许结局会完全不一样。”

张卫国在生活习惯上看似非常谨慎,但他忽略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长期依赖同一种药物却没有注意到定期监测的特殊指标。他一直规律服用降尿酸的药物,按时复查常规血尿酸和肾功能,却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代谢检测。某些药物虽然对大部分患者安全,但在极少数人身上会出现代谢异常反应,这类反应往往不会立即表现为血尿酸或肌酐的升高,而是通过肝脏代谢途径间接影响肾小管。当这种细微变化长期积累时,肾脏环境被破坏,内部细胞受到持续刺激,潜在的病变就会加速。

另一个被忽视的细节与饮食水源有关。张卫国虽然严格控制了油炸和酒精,但他长期使用店里高温反复烧开的老汤来煮食。麻辣烫底料经过多次加热,汤汁中嘌呤和其他分解物浓度极高,远超一般家庭饮食环境。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增加代谢负担,但对于一个已经有高尿酸病史的人,这无疑是额外的刺激。长期摄入这样的汤底,会让肾脏持续面对过量代谢物的冲击,使得潜在的损害愈发严重,而他却一直忽略了这一点。

从医学角度看,很多患者和张卫国一样,过于依赖表面上的“正常数值”。他三年来的血尿酸和肌酐检查稳定,让人产生了“病情受控”的错觉,但这并不能排除局部损伤的存在。部分异常细胞和病变并不在常规检测的范围内,它们可能早已悄悄存在于肾脏或血管壁上。若没有更精细的影像学或生物标志物监测,就很难在早期发现。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进入快速恶化阶段,留给医生和患者的反应时间极短。

再从药物管理的角度分析,张卫国虽然遵医嘱吃药,但未注意到一种常见的细节——药物与饮食、饮水的搭配方式。很多降尿酸药物对服用时间和伴随食物有严格要求,如果同时搭配过量的高嘌呤食材或长期饮用某些刺激性饮品,会降低药效甚至增加副作用风险。张卫国的用药过程始终和餐饮环境高度重合,他常常一边在厨房忙碌,一边匆忙吞下药片,忽略了医生关于饮水量和服用时间的细致提醒,这也是加重隐患的重要原因。

在疾病防控过程中,环境因素同样不可低估。张卫国的工作环境长期充斥着高温和油烟,厨房空间狭窄,空气流通不足。长期吸入油烟中的多种有害成分,对呼吸道和循环系统造成慢性刺激,间接影响肾脏的代谢调节能力。身体在这种环境中处于亚健康状态,本身的抵抗力下降,使得潜在病变更容易活跃起来。很多餐饮从业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把不适归因于劳累,错失了防护的时机。

张卫国的经历提醒人们,疾病的急速恶化往往并非偶然,而是细节上的持续忽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看似不重要的监测指标、饮食习惯、环境暴露,都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病情突变的催化因素。当异常细胞在这种环境下获得活跃机会时,短时间内就可能引发不可逆的损害。对患者和家属来说,真正需要重视的不是眼前的几个“正常数值”,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环节。

资料来源:

1.刘强,李慧.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4,18(09):112-114.

2.王蕾,赵杰.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痛风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处方药,2023,21(11):49-51.

3.陈涛,张立.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4,11(07):133-136.

(《回顾:52岁男子吃别嘌醇降尿酸,一年后肾衰,医生提醒两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回顾:52岁男子吃别嘌醇降尿酸,一年后肾衰,医生提醒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