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分过后,虽然午间仍比较温暖,但在早上和晚上,我们已经能够明显感到凉意。今天,我们为您详细介绍在此时节该如何养生。
穿衣保暖有讲究
人体的头部、颈部、腰背和双脚是阳气容易散失的关键部位,也是外邪入侵的重要通道。秋分过后,早晚出门时,要适当添加衣物,保护好这些“关键部位”。
大家可采用“分层穿衣法”。内层选择棉质衣物,棉质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能够及时吸收汗液,保持皮肤干爽,避免因汗液蒸发带走热量而受凉;中层起到保暖作用;外层则需要防风,风衣、夹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根据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不要因过度追求秋冻,导致身体受寒。
晚上睡觉前,可用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在泡脚水中加入少许艾叶或生姜,效果更佳。艾叶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生姜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将艾叶或生姜放入泡脚水中,可以起到温经通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驱散寒气,温暖全身。
养肺润燥这样吃
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裂等秋燥症状。在此时节,饮食要注重滋润。中医认为,白色入肺,秋季大家不妨多食用一些白色的润燥食材,如梨、银耳、百合、山药、白萝卜、芝麻等。
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个食疗方:取银耳10克、百合15克、杏仁9克,用小火慢炖1小时,加入适量冰糖调味,每日食用一碗,可起到滋润肺燥的功效。该食疗方中,银耳滋阴润肺,百合润肺止咳,杏仁降气止咳平喘,三者搭配,效果更佳。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在食用该食疗方时,不宜添加冰糖,可改用少量木糖醇或不加糖,也可加入少量枸杞子增加天然甜味。
为缓解秋燥,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1500~2000毫升,以温开水为佳。充足的水分摄入能够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除了上述食材和食疗方,大家还可以多喝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雪梨粥等,这些粥品不仅易于消化吸收,还能起到润燥的作用。
适度运动助健康
运动养生应以适度为原则,人们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时微微出汗即可,切莫大汗淋漓。
运动应避开温度较低的清晨和夜晚。您可以将运动时间安排在上午9时至10时或下午3时至4时,这两个时间段气温相对较高,人体阳气也处于较为旺盛的状态,此时运动能够更好地激发身体的活力。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在运动时,应穿着合适的运动鞋和衣物,保证安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以免发生运动损伤。运动后要做好拉伸和放松,促进身体恢复。
调节情绪莫悲秋
秋季草木凋零,万物萧瑟,这种自然景象容易引发忧郁情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悲秋”。想要预防和缓解悲秋情绪,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多参加社交活动,与老友相聚聊天,从而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社交活动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让人感受到温暖,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和忧郁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您还可以经常按摩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间,跖骨接合部前方凹陷处)和内关穴(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每日2次,可以舒缓情绪、宁心安神。
从情志调节的角度来说,大家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下棋等,这些活动能够让人将注意力从悲秋的情绪中转移出来,忘记烦恼,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医妙法来帮忙
就秋季养生而言,中医有很多实用的方法。下面,为大家推荐几个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
穴位按摩
在日常生活中,可经常按揉足三里穴(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关元穴(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气海穴(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等保健要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作用;关元穴为任脉穴位,能培补元气、益肾固本;气海穴有补气益肾、扶正固本的功效。坚持按摩这些穴位,能够调节脏腑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
食疗调养
在进行食疗调理前,建议大家先到医院就诊,请专业中医师根据您的体质辨证施膳。例如,气虚者可加入黄芪、党参,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的作用,党参能健脾益肺、养血生津;阴虚者可加入麦冬、沙参,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食疗调养能够让您根据个人体质更好地补充营养,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呼吸锻炼
每日可进行呼吸锻炼,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5~10分钟。这种呼吸方法被称为腹式呼吸,它能够增加肺部的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缓解紧张情绪,促进身体的放松和恢复。
文: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陈林榕
编辑:王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