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区里的张阿姨逢人就说自己“中招”了。原来,前阵子张阿姨总感觉身体不太舒服,时不时头晕,还总觉得没力气。她心里直犯嘀咕,自己平时饮食挺注意的,怎么突然就这样了呢?
有一天,张阿姨和老姐妹们聊天,说起自己身体的事儿。一位老姐妹煞有介事地说:“我听说啊,味精这东西可不能多吃,它就是‘害人精’,不仅伤身体,还会致癌呢!你平时炒菜是不是放味精了?”张阿姨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回想起自己平时做菜确实喜欢放点味精提鲜,难道真是这味精惹的祸?
从那以后,张阿姨把家里的味精全扔了,炒菜再也不放味精。可奇怪的是,一段时间过去了,她的身体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张阿姨心里更纳闷了,这味精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呢?相信不少人也有和张阿姨一样的困惑,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味精那些事儿。
01
味精到底啥来头?
味精,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它可不是什么“人工合成”的怪物,其实最早是从海带里发现的。1908年,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在吃妻子做的海带黄瓜汤时,发现味道特别鲜美。
经过一番研究,他从海带中提取出了一种叫谷氨酸钠的物质,这就是味精的雏形。后来,人们通过发酵法大规模生产味精,以淀粉或糖蜜为原料,让微生物发酵,最后提取出谷氨酸钠。
味精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成谷氨酸和钠。谷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也很重要。
而钠呢,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盐的主要成分之一,适量摄入对身体也是必要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味精就是一种能提鲜的调味品,在正常食用量下,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02
关于味精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味精会导致脱发、肥胖
很多人觉得味精会破坏头发里的蛋白质,导致脱发,还有人认为味精会刺激食欲,让人越吃越胖。其实,目前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能证明味精和脱发、肥胖有直接关系。脱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遗传、精神压力大、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等。
而肥胖主要是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跟味精关系不大。咱们平时吃饭,就算不放味精,要是吃太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同样会发胖。
误区二:味精加热后会致癌
有人说味精在高温下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是一种致癌物。其实,焦谷氨酸钠并不是致癌物,只是味精在高温下失去了鲜味而已。
当烹饪温度超过120℃时,味精中的谷氨酸钠会有一部分转化为焦谷氨酸钠,但这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不过,为了让味精更好地发挥提鲜作用,建议在菜肴快出锅的时候再放味精。
误区三:吃味精会引发“中国餐馆综合征”
上世纪60年代,有些人在美国中餐馆吃饭后,出现了头痛、面部麻木、心悸等症状,就把这些症状归咎于味精,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中国餐馆综合征”。但后来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味精和这些症状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把味精列为“一般认为安全”(GRAS)的物质,也就是说,在正常食用量下,味精是安全的。
03
真正致癌的3种食物
既然味精不是“害人精”,那生活中有哪些食物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呢?下面这3种食物,大家可要当心了。
1.加工肉类
像香肠、火腿、培根这些加工肉类,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和发色剂。亚硝酸盐本身不致癌,但在体内可能会转化为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
长期大量食用加工肉类,会增加患结直肠癌、胃癌等癌症的风险。所以,咱们平时要尽量少吃加工肉类,多吃新鲜的肉类,烹饪方式也尽量选择健康的,比如清蒸、炖煮,少用油炸、油煎。
2.霉变食物
花生、玉米、大米等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如果环境潮湿、温度适宜,就容易发霉变质,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致癌物,对肝脏的损害非常大,长期摄入可能会引发肝癌。
所以,咱们一定要把粮食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定期检查有没有发霉的情况。一旦发现食物发霉,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千万不要舍不得扔,一定要果断丢弃,因为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强,用普通的清洗、加热方法根本无法去除。
3.高温油炸食物
炸鸡、薯条、油条这些高温油炸食物,吃起来香香脆脆的,很多人都喜欢。但是,在高温油炸的过程中,食物中的油脂会发生氧化聚合反应,产生多环芳烃(PAHs)和丙烯酰胺等致癌物。
多环芳烃是煤炭、石油等燃烧不完全时产生的污染物,而丙烯酰胺则在淀粉类食物高温油炸时大量生成。长期食用高温油炸食物,会增加患肺癌、乳腺癌等癌症的风险。
为了健康着想,咱们要尽量少吃高温油炸食物,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