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公园里,55岁的王阿姨和往常一样,与邻居们一起慢跑、锻炼。退休的生活平静而温馨。可谁能想到,日复一日的平常日子里,一件“难以启齿的小事”正悄悄埋下隐患。近半年以来,她的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基本一天都要上两三次”,有时甚至感到肛门部位有点不适。王阿姨总觉得是年纪大了消化变差,甚至怀疑自己得了痔疮。她悄悄买了药膏,坚持用了好几个月,可症状反而越来越重。
直到一次体检,医生的话如晴天霹雳般打破了平静:“是肛门癌!”那一刻,丈夫抱着她泣不成声,“我们根本不知道这有多危险,谁会想到只是排便频率高,竟然是癌症的前兆!”这个故事不是个例。数据显示,肛门癌虽然不是常见癌症之一,但其发病率正以每年约2-3%的速度增加。
你是不是也曾忽视过类似的问题?每天排便次数超过两次,难道就会有健康危险吗?肛门部位的异常,又有哪些不可忽略的“红色警报”?真相往往令人意外,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都以为只是小毛病,却可能关乎生命。接下来,我们一探究竟。
肛门癌不是遥远的事!这些因素正悄悄埋下隐患
很多人认为肛门癌“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实际上,根据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每年大约有3.5万新发肛门癌病例,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专家指出,肛门癌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息息相关,特别是以下几类风险:
HPV感染:肛门癌幕后黑手
超过一半的肛门鳞癌患者检测到HPV2或HPV16亚型感染。和宫颈癌相似,HPV感染是该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如果您存在不安全或混乱的性生活史、接受过肛交或有过类似行为,风险将显著增大。
免疫力低下:别忽视自身防线
患有艾滋病或接受过器官移植的患者,因免疫力下降,肛门癌风险会大幅提升。据统计,肾移植人群患病率为常人的100倍,需格外警惕。
肛周慢性刺激、疾病反复发作
数据显示,约41%的肛门癌患者曾长期有肛瘘、肛周脓肿等慢性疾病,反复炎症刺激和创伤极易诱发癌变。
一些生活习惯“悄悄推波助澜”
长期不注意肛周清洁、辛辣饮食、久坐、排便习惯异常,都可能导致局部慢性损伤,增加恶变风险。
警惕五大信号!肛门癌与痔疮有本质区别,别再轻信“小毛病”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旦出现肛门不适就理所当然地以为是“痔疮”。但事实上,肛门癌与痔疮虽然部分症状重叠,却有4大显著不同,早辨早治,至关重要。
症状混淆,不及时就医极易误判
肛门癌早期常表现为肛门瘙痒、疼痛、反复出血或者排便习惯改变(如次数明显增多或减少),还有部分患者会感觉到肛周肿块、分泌物异常甚至体重骤降、水肿等。和痔疮主要以便后滴血、肛周肿块为主不同,肛门癌出血更易与粪便混合,可能伴有肿块持续增大、疼痛感加重。
“一天多次排便”早期易被忽略,实际暗藏危机
有研究显示,肛门癌患者中约20%在确诊前就有排便习惯异常。多数人误以为只是饮食问题或肠胃功能变化,结果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自诊自医风险大,耽误病情发展
与王阿姨类似,许多人出现症状后选择自行购买痔疮药、外用止痛膏,结果只能缓解表面症状,掩盖了病情加重的真相。
肿块形态不同,触诊方式有讲究
痔疮多为浅表结节、触痛明显,而肛门癌肿块早期比较坚硬、边缘不规则,甚至手指触诊后发现有血液或黏液沾着,应立即警觉。
谨记四大防癌关键点!这样做,大大降低肛门癌风险
肛门癌虽不常见,但一旦出现,干预不及时发展迅速。权威专家建议,做好4件事,远离肛门癌不是难题:
预防HPV感染
主动接种HPV疫苗(目前推荐适龄女性,但高危男性亦可咨询医学专业人士),避免不洁性行为、减少肛交等高危行为,是阻断病毒感染的首要策略。
坚持肛周清洁与健康排便
养成每日用清水清洁肛周的习惯,勤换内裤、保持干燥,既能降低感染也能持久降低慢性刺激。排便时避免用力过度,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护直肠、肛门功能。
积极治疗肛肠疾病
一旦发现肛周反复有小肿包、瘙痒、出血等症状,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肛肠专科就诊,勿私自用药或拖延病情。
均衡饮食、注重膳食纤维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适量饮水,避免高脂肪、辛辣、烧烤等刺激性食物,对预防肠道肿瘤有显著帮助。数据显示,膳食纤维摄入量达标者,相关肠道肿瘤风险可下降12.6%。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发病率不高、难以启齿的这个疾病,医生却提醒,有一类人高发!》.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2022年09月24日
3. 《肛门癌和痔疮有什么区别?》.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肛肠科 2023年03月25日
4. 《【健康科普】难以启齿的肛门癌!》.沐川县人民医院 2022年06月25日
5. 《肛门癌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