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秋分时节,三湘大地酷热渐退、秋意渐浓,“秋老虎”时而反复,早晚温差变化较大,加之湿度仍然较高,“凉燥”与“湿热”交替影响,对人体脏腑功能是一个挑战。因此,因时、因地做好秋分时节的健康防护尤为重要。9月19日,湖南省卫健委举办了“时令节气与健康湖南·秋分篇”新闻发布会,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秋分时节的养生保健、秋季传染病预防、骨骼健康、口腔健康、健康体重管理以及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等公众关切话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秋季养生,核心在于“收”
专家: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肖长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认为,秋天是万物收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收敛回来,以备冬季把阳气藏起来。
秋季起居方面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不能熬夜。熬夜是耗散阳气最快的方式,阳气耗散容易折寿。
饮食方面应以滋阴润燥为主,不建议吃太多辣椒、花椒等辛热发散的食物,提倡“秋冬萝卜春夏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其中,生姜是助阳的,适合春、夏季节,而萝卜是滋阴的,适合秋冬季节食用。另外,秋天可以多吃些苹果、梨子、杏子、梅子、橘子等,具有养阴的作用。湖南地区盛产莲藕,有滋阴功效,特别适合女性食用。
运动方面不主张剧烈运动,尤其一些长时间、长距离、重体力、爆发力的运动,以免耗散人体阳气。推荐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部金刚功、站桩等传统保健运动,能够从形、气、神三个层面进行锻炼。
总之,秋季养生的核心精髓在于顺应“秋收”的自然法则,让阳气得以收敛,阴精得以滋养。这里推荐一款适合湖南的养生药膳食疗方——百合莲子银耳粥,有润燥健脾、滋阴安神的功效,具体做法:取百合、莲子、银耳各15克,小米50克,雪梨1个,熬粥喝。
预防秋季传染病,
从六个方面着手
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李杏莉
秋季传染病主要有三类:一是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新冠、麻疹、腮腺炎等;二是肠道传染病,如手足口病、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三是蚊媒传染病,如现在正流行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热。
在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呢?具体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是勤洗手。这是预防大多数传染病最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饭前、上厕所后、外出回家后、准备食物前、接触病人后、处理垃圾后。洗手时采用“七步洗手法”和流动清水,加上肥皂或洗手液,搓洗至少20秒。
二是多通风。秋冬季节温度逐步降低,长期紧闭门窗会使室内病原体浓度升高,增加感染风险。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病毒。
三是戴口罩。在人员密集、空间密闭的公共场所(如公交、地铁、商场、医院),佩戴口罩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手段。
四是接种疫苗。如流感、肺炎、麻疹、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等。建议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人、5岁以下儿童、患有慢性病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且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
五是把好“入口关”。喝开水、不喝生水,吃熟食,尤其是海鲜类。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处理生食和熟食的砧板、刀具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生吃的瓜果要洗净。
六是做好防蚊工作。重点排查各类积水容器,翻盆倒罐,彻底清理蚊虫孳生场所;加强个人防护,到草丛、树林等成蚊栖息地,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家里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使用蚊帐,灭蚊产品。
阿尔茨海默病不止老年人!
十二字口诀筑好大脑“防护墙”
专家: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涂鄂文
很多人觉得“阿尔茨海默病只有老年人才会得”,或者认为“老了记性差是正常的”,其实不然。阿尔茨海默病不是简单的“健忘”,它是大脑疾病,是大脑里的记忆在一点点遗失。
在临床上,虽然超过95%的患者都是65岁以后发病,年龄越大,风险越高,但也有少数人四五十岁左右就患上了,医学上叫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对抗这个疾病的黄金法则。
做好预防工作,就像给大脑筑“防护墙”。研究发现,超45%的痴呆风险都能通过干预降低。早年(45岁以下)要把“读书识字”当回事,多读书、多参加益智活动,给认知功能搭好“保护伞”。到了中年(45~65岁),要警惕十大风险,包括听力下降、“坏”胆固醇升高、抑郁、脑外伤、缺乏运动、糖尿病、吸烟、高血压、肥胖、过量饮酒,应严格控制“三高”、均衡饮食、戒烟限酒、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到了老年(65岁以上),不要忽视社交孤立、空气污染和视力问题这三大风险,要多去社区活动室聊聊天、跟老伙计们打打扑克。
“管住嘴、迈开腿、勤动脑、多社交”这十二字口诀,是大脑最好的“营养品”。
上了年纪易骨折?
五个方法预防骨质疏松
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唐举玉
很多老年人上了年纪容易出现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骨折,恢复起来比年轻人要慢得多,给患者和家庭造成痛苦和负担。其实,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保证关键营养素的摄入。钙是骨骼的核心成分,成人每日需摄入足量钙,推荐摄入量为800~1000毫克,50岁以上人群需增至1000~1200毫克。优先食补,如牛奶、酸奶、豆腐、深绿色蔬菜等;若饮食摄入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钙补充剂。同时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多晒太阳,每天10~20分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
第二,坚持抗阻和负重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负重运动包括快走、慢跑、跳舞、太极拳等,抗阻运动包括举哑铃、弹力带训练、坐姿抬腿等。
第三,规避伤骨习惯,减少骨量“额外消耗”。戒烟限酒,少喝咖啡和碳酸饮料,避免久坐与长期卧床。
第四,管控基础性疾病,规范用药,减少“间接伤骨因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会影响骨代谢,需积极治疗并定期监测骨密度。糖皮质激素、某些利尿剂、抗癫痫药等可加速骨量流失,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必要时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并定期评估骨健康。
第五,高危人群需早筛查,及时干预。以下五类人群属于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1)绝经后女性、70岁以上男性;2)有骨质疏松家族遗传史;3)既往发生过脆性骨折;4)长期服用伤骨药物或患有与骨代谢异常相关慢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5)日常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严重不足,且长期缺乏运动。
“秋悲”“秋燥”“秋凉”“秋乏”
中医应对有妙招
专家: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肖长江
1. 防秋悲
秋天万物枯败,一片昏黄肃杀之象,大多数人“心随境转”,情绪很容易受到各种消极负面信息的影响。凡事要保持良好心态,多包容身边的人和事。
女性可多穿色彩鲜艳的衣服,多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杂粮、糙米,有助于改善情绪。多做户外活动,适当晒太阳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2. 防秋乏
秋分后应该多运动,尤其是伸展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劳累疲乏。早晚天凉地冷时,可选择室内运动。
此外,经常拍打头部的百会、太阳等穴位,或者梳理头发,可以保持头脑清醒。闲暇时,上下牙齿相互嗑一嗑,不仅有固齿作用,还能祛除疲劳。
3. 防秋凉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开始天气转凉。夜越深,寒气越重,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防止寒气入体。早晚注意及时添衣防寒保暖。俗话说“寒从脚下生”,脚部不要受冻,同时腰部、背部也要注意保暖。
4. 防秋燥
秋分时节,降水减少,天气干燥,身体易缺水而出现“秋燥”。可以多吃些酸性食物,如山楂、五味子。多补充水分,淡茶、豆浆、牛奶、饮料等均可。多吃红薯、玉米、芝麻、青菜、柿子、香蕉、蜂蜜、红枣等食物。食疗养生方——百合莲子银耳粥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帮助孩子长高,
从四个方面入手
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唐举玉
1. 保证均衡且充足的营养 保证优质蛋白、钙、维生素D的摄入。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矿物质,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每天除了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补钙外,还需通过晒太阳或食用深海鱼、蛋黄等来补充维生素D。避免不良饮食习惯与营养过剩,少吃高糖、高油的甜食,少喝碳酸饮料,避免营养过剩。
2. 鼓励开展纵向刺激类运动 适度运动能刺激骨骼生长板,促进骨骼发育。优先选择“纵向拉伸”类运动,如跳绳、打篮球、摸高跳、游泳、跑步等,坚持每天运动30~60分钟。
3. 确保规律、充足的睡眠 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深睡眠时分泌,最好让孩子每天晚上9点前入睡,保证每天9~11小时的睡眠时间。
4. 营造轻松积极的情绪 长期负面情绪会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因此,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也不要报过多的兴趣班。可以每天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聊聊校园趣事、玩玩亲子游戏,让孩子在温馨、愉悦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安全感与幸福感。
关注儿童龋齿
预防需“双管齐下”
专家:长沙市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 曹培虹
儿童龋齿问题令许多家长感到困扰,不仅影响牙齿本身,还会对孩子全身健康造成潜在威胁。预防龋齿,需“双管齐下”。
1. 家庭护理 一是科学刷牙和使用牙线。每天刷牙两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并使用儿童含氟牙膏,学会用牙线棒清洁牙缝。二是合理饮食。少吃糖,警惕饮料、糕点中的“隐形糖”。鼓励孩子多吃纤维性食物,餐后漱口。
2. 专业干预 一是定期口腔检查。在第一颗乳牙萌出后(通常为6个月左右)或1周岁前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并建立牙齿档案,之后每3~6个月检查一次。二是全口涂氟。每3~6个月由专业牙医涂氟,强化牙齿抗酸能力。三是窝沟封闭。将深窝沟填平,形成保护性屏障。
体重管理是一场“马拉松”,
勿盲目追求体重数字
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李杏莉
体重管理是大众关心关注的话题,健康体重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一个范围。它是指与个人身高、性别、年龄等因素相匹配,能够显著降低健康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等),并有助于维持身体长期处于良好状态的体重水平。判断健康体重有以下指标。
1. 体质指数(BMI) 这是国际上最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筛查工具。计算公式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我国成年人的BMI判定标准:18.5以下属偏瘦;18.5~23.9是正常体重;24.0~27.9是超重;大于28是肥胖。
2. 腰围 腰围是衡量腹部脂肪(内脏脂肪)堆积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内脏脂肪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如心脏病、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度相关。即使BMI正常,腰围过大也是有健康分险的。腰围健康的标准应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
3. 体脂率 体脂率是指身体中脂肪重量在总体重所占的比例,能直接、精准反映人体脂肪水平。正常成年男性体脂应为15%~25%,女性为20%~30%。
此外,还可以通过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是否正常,个人精力是否充沛等多方面综合评估。
体重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健康体重管理不是简单的“减肥”或“瘦身”,不必盲目追求体重秤上数字,不建议采用过度运动、服用减肥药等极端方法减重。科学管理体重,关键要“吃动平衡”,也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记者 陈艳阳 通讯员 吴昊 龙利君 实习编辑 李今越
来源: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