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比降糖药更有效!远离糖尿病的 2 个黄金习惯,现在开始还不晚!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药物固然重要,但生活方式的调整更是关键。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两个堪称 “黄金习惯” 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效果显著,甚至比一些降糖药还有效,而且现在开始养成这些习惯,一点都不晚!

一、“会吃饭”:饮食中的控糖智慧

2025 年 6 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发表了一项长达 21 年、追踪 3000 多人的研究。

该研究共涉及 3234 名患有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平均年龄为 50.6 岁,评估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对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结

果显示,通过生活干预(饮食 + 运动)的人,体重至少减重 7%,糖尿病风险降低 24%,平均晚发病 3.5 年;而吃二甲双胍的那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 17%,平均晚得病 2.5 年。这充分说明,饮食在糖尿病预防和控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才算是 “会吃饭” 呢?

(一)选对蔬菜是关键

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血糖的影响较小,是糖尿病患者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几类蔬菜堪称 “控糖明星”。

  1. 促分泌型蔬菜:以苦瓜和洋葱为代表。

苦瓜中的苦瓜素能激活胰岛 β 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

有临床试验表明,每日食用 100 - 150g 熟苦瓜更易吸收其营养,适当烹饪可提高苦瓜素利用率。洋葱中的硫化物能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生食时硫化物活性较高,熟食则更易被接受,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食用方式。

  1. 代谢调节型蔬菜:南瓜和菠菜在这方面表现出色。

嫩南瓜 GI 值较低,含有的钴元素对糖代谢具有调节作用,建议选择嫩南瓜并注意控制摄入量。

菠菜中的叶绿素与镁元素协同稳定血糖波动,镁元素还能促进胰岛素合成,不过菠菜含草酸,建议焯水后再进行烹调,以减少草酸对人体的影响。

  1. 脂糖双控型蔬菜:芹菜和豆角属于此类。

芹菜中的维生素 P 能改善血管功能,增强胰岛素作用效率,建议保留芹菜叶共同食用,营养更全面。

豆角 GI 值 35,属于低升糖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糖分吸收,但要注意充分烹煮,避免皂苷摄入。

  1. 轻量化补充型蔬菜:黄瓜、生菜和番茄是代表。

它们热量低,有助于控制总能量摄入。

黄瓜和生菜短时间焯水可提升部分营养素生物利用率。

番茄用橄榄油烹调可提高番茄红素吸收率,建议选择成熟度高的番茄,其抗氧化物质含量更丰富。

每餐应保证 200g 以上蔬菜摄入,同时注意深色蔬菜与浅色蔬菜的搭配比例。

肥胖人群可运用蔬菜体积效应,用高纤维蔬菜增加饱腹感,比如用黄瓜片替代部分主食,实现热量控制。

(二)吃饭顺序有讲究

我国《中国 2 型糖尿病膳食指南》中明确提到,糖尿患者要调整进餐顺序,养成先吃蔬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按照蔬菜 - 肉类 - 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短期和长期血糖控制。

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先吃蔬菜就像在胃里铺上一层 “保护网”,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接着吃肉,补充身体所需的蛋白质。

最后吃主食,这样可以减少主食的摄入量,避免血糖迅速上升。

具体来说,建议做熟的蔬菜每餐吃够 1 - 2 拳头,并且多选深色蔬菜,像深绿色的油菜、小白菜、西兰花;

橙黄色的胡萝卜、南瓜、黄彩椒;

红色的西红柿、红彩椒;

紫色的紫甘蓝、紫生菜、紫苋菜、紫圆葱等。

蛋白质食物吃够约 1 拳头即可,建议选豆制品、鱼虾、禽肉类,少选猪牛羊等红肉类,过多摄入红肉会增加患 2 型糖尿病以及肥胖的风险,也要尽量不吃脂肪较高的肥肉,烹调方式上少选红烧、油炸、腌制,多选蒸煮炖,保持清淡饮食。

主食一般人群每餐吃 1 - 2 碗米饭就足够了,尽量吃得杂一些,不要只吃精米白面,像燕麦饭、荞麦饭、藜麦饭、青稞饭、鹰嘴豆饭、红豆饭、蒸红薯、蒸土豆、煮玉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不习惯最后干噎米饭,也有两种办法可以尝试。

第一种,先吃一大碗煮菜,然后再一口肉类一口米饭地吃。

第二种,事先预留出来一小部分蔬菜和肉类,其余的按照先蔬菜再肉类的方法进食完成之后,再将事先预留出来的那部分食物和米饭一起吃。

二、“会运动”:动出健康血糖

运动同样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有力武器。

上述研究中,生活方式干预里的运动部分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规律的体育活动能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吸收和利用葡萄糖,从而有效调节血糖,让身体的 “糖代谢工厂” 重新变得活跃。

(一)运动时间有窍门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另一项研究分析了 186 名超重或肥胖且有至少一种代谢问题的成年人,经过 14 天的运动和血糖水平检测发现,晚上 6 点以后运动降糖效果最好,24 小时、白天、夜间的血糖水平分别降低 1.28、1.1、2.14;

对于血糖调节功能已经受损的人来说,晚上 6 点以后运动对血糖控制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研究者认为,由于昼夜节律的波动,骨骼肌在晚上葡萄糖摄取效率和胰岛素敏感性较低,而晚上运动可能会增强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

(二)运动强度要适中

当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身体的代谢率明显提高,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大幅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强,意味着身体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一般来说,中等强度运动表现为运动时呼吸和心跳加快但仍可说话,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以快走为例,每分钟大约走 100 - 120 步。

通过对 130 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有 21.5% 的患者成功让血糖恢复正常。

其中,每周运动超过 150 分钟,这个看似简单的习惯,能让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概率提高 4.15 倍。

所以建议大家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三)运动前要准备,运动后要监测

糖尿病患者在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排除运动禁忌症。

运动时要携带一些含糖食品,如糖果、饼干等,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运动后要及时监测血糖,了解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以便调整后续的运动计划和饮食安排。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如心慌、出汗、头晕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控制饮食和坚持运动这两个 “黄金习惯”,预防糖尿病的效果显著,比单纯服用降糖药更胜一筹,而且即使是短期干预也能有明显好处。

为了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养成 “会吃饭” 和 “会运动” 的好习惯吧。

当然,如果已经患有糖尿病,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比降糖药更有效!远离糖尿病的 2 个黄金习惯,现在开始还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