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肠癌来临前,会先经历6个症状!劝告:这些高危人群不要忽略

柳阿姨今年刚满59岁,一向身体硬朗,喜欢在早晨遛弯。可最近,她老觉得腹部有些不舒服:有时痉挛式的疼痛,有时又憋胀得厉害。柳阿姨本以为年纪大了就是肠胃功能变弱,没当回事。但近一个月,她发现大便次数多且形态时干时稀,还带点淡红色的血丝。刚好邻居王叔去年就因为拖延检查,查出结肠癌,吓得柳阿姨赶紧去了医院。肠镜结果出来后,医生的脸上写满了严肃——她被怀疑有肠癌的早期迹象。

其实,很多人以为肠癌只是老年人的“专属病”,觉得自己做过健康体检就高枕无忧。然而,近年来肠癌正悄然盯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很多症状容易和普通胃肠不适混淆,被忽略后悔莫及。你知道吗?肠癌真正到来之前,身体通常会经历6个关键症状,尤其对于高危人群,这些“信号”更不能视而不见。到底这6大征兆是什么?又有哪些群体特别需要警惕?别急,看下去或许就是帮自己和家人躲过一场大病的关键。

肠癌早期总“披着马甲”,常和消化不良阑尾炎痔疮等混淆,很容易打“马虎眼”而疏忽。但医学界提醒,一旦出现持续性的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或腹部不明疼痛等问题时,绝不能当作小毛病糊弄过去。尤其第6点,绝大部分普通人都想不到,仅凭“生活习惯好”也不能掉以轻心。到底我们要如何警觉,什么样的症状千万要重视?先来详细了解——

肠癌来临前的6大典型症状,你中招了吗? 很多人一提起肠癌,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可实际上,中国是全球肠癌高发国家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报告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第四,女性排第三,而患癌年龄也逐步年轻化,20~49岁人群发病率在近20年增长近一倍

让我们梳理以下6个最不容忽视的肠癌早期信号

排便习惯持续改变

肠癌往往最早“暴露”在排便模式改变上,比如原本每天一次忽然变为一日数次、由通畅变得频繁腹泻或便秘、便意总有又排不净的感觉。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超过2-3周,且生活节奏没大改变,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研究发现,长期久坐人群肠癌风险增高44%,排便异常是最常见前兆之一。

粪便形态异常,带血或大量黏液

约80%的肠癌患者在初期会出现便血或粪便带有脓液、黏液,但很多人误以为是痔疮或消化不良,殊不知这是肠道内肿瘤刺激黏膜的警报。值得注意的是,肠癌便血多为暗红色,伴随黏液或脓液,而非鲜红色。

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

早期肠癌可因肿瘤刺激肠道神经产生腹部隐痛、阵痛,有时还会有胀气积食感,甚至摸到腹部包块。尤其是腹痛与排便相关(排便后缓解)要格外留意。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乏力和贫血

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经常感到没有力气,或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都是肠癌“偷走”营养及出血导致的表现。据统计,早期肠癌患者中有约三成出现“原因不明消瘦”

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正常情况下,偶尔的便秘或腹泻无需担心。但如果同一人在短周期内出现腹泻、便秘反复交替,特别是便意强烈、排便不畅感明显时,很可能是肠道被肿物局部刺激所致。

腹部触及肿块或肛门/直肠区域异常

部分直肠癌或较大病灶,可能在腹部能摸到质地较硬、不易推动的肿块。部分患者还出现肛门肿物脱出、肛门胀痛等异常感觉。

很多患者对此六大“信号灯”缺乏认识,拖延到症状严重、甚至伴发肠梗阻或肿瘤转移时才就医,可惜错过最佳治疗期。尤其不要忽略——肠癌的早期信号并非每个人都症状齐全,出现两三项甚至单项反复也需要提高警惕

哪些人是肠癌高危人群?你属于其中一类吗? 肠癌与遗传、生活环境和长期习惯密不可分。根据美国癌症协会最新《结直肠癌筛查指南》与国内流行病学数据,以下群体属于高危人群:

年龄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肠癌发病率随年龄走高,45岁后开始明显增加。但近年来已呈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下患者比例逐渐上升,不可掉以轻心。

有家族结直肠癌、肠息肉病史者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肠癌史,个人患病风险升高2-4倍,且应提前开始肠镜筛查。

患有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基础疾病

如有慢性阑尾炎、慢性胆道疾病史、胆囊切除史者也被纳入高风险队列,这些基础炎症会增加肿瘤发生的可能。

大便隐血阳性患者

粪便潜血虽无症状,但多次阳性说明肠道黏膜异常,需要高度关注,须行肠镜排查。

有不良生活习惯:烟酒、高脂饮食、久坐缺乏运动

英国《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研究显示,久坐可使肠癌风险增加44%;长期嗜烟、饮酒、偏好油腻、烧烤、腌制肉制品同样易诱发肠癌。

肥胖和糖尿病患者

肥胖人群胰岛素抵抗、高脂肪饮食等,加速肠道肿瘤细胞生长。有数据指出,糖尿病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高出常人约25%-30%。

如果你或家人符合上述任何一点,又遇到前述症状,请一定不能“观望等待”,而要及早进行专业肠镜筛查。

科学筛查与防护,能显著拦截肠癌风险 医学界公认,结直肠癌是“筛查能显著降低死亡率”的癌症之一。临床发现,早期肠癌五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如在肠镜检查中直接发现并切除腺瘤性息肉,大量癌变可被“扼杀”在萌芽。

如何具体防护?专家建议中老年和高危人群至少做到下列3点:

定期肠道筛查,45岁或更早起

普通风险人群建议45岁起每5-10年做一次肠镜,高危人群则应提前到40岁甚或35岁,并结合医生细化随访频率。

如果有大便隐血或症状,可随时进行全结肠镜,勿仅靠便常或肿瘤标志物判断。

改善饮食结构,均衡膳食强化纤维摄入

保持蔬菜、水果足量,减少红肉、腌制、熏烤类肉食,多选粗粮、杂粮,为肠道“疏通管道”,减少致癌物积聚。每日食用25-30克膳食纤维可显著降低肠癌风险

逐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活动(如快步走),可降低肠癌危险;远离吸烟与过度饮酒,有益肠道健康。

坚持作息规律、管理情绪、警惕体重过快变化

保障充足睡眠、稳定情绪、减少压力波动。每年监测体重变化,警觉短期消瘦、持续乏力。

结语 肠癌并非“洪水猛兽”,但它爱伪装、行动隐蔽。任何年龄段都不可大意,尤其高危人群更应对6大症状有“雷达预警”。早发现、早筛查、早干预,是与肠癌赛跑的制胜法宝。别害怕“麻烦”,用一次肠镜为自己和家人买一份安心。健康,其实就在警觉与自律之中。

如果出现上述典型症状,或发现与自身高危因素高度重合,一定要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盲目对号入座。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经系统检查后,方能确认病因或获得针对性防治建议。本文内容仅供健康教育及日常参考,不能替代个体化的医生诊断和处方。希望你从今天起,对身体发出的信号多一点敏感和珍惜——因为及时行动,或许就能守住健康的底线。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 3.《结直肠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0)》 4.《国际流行病学杂志》,2017年第46卷第6期 5.《Circulation》,2012,125(18):2204-2211 6.《中华肿瘤杂志》,2022年第44卷第1期 7.《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8.《中华消化杂志》,2022年第42卷第2期 9.《癌症早筛临床管理指南》,中华医学会,2021版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肠癌来临前,会先经历6个症状!劝告:这些高危人群不要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