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近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诊了一位口腔癌患者,患癌原因和长期佩戴不合适的假牙有关。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主任吴剑提醒:长期佩戴不合适的假牙,可能对口腔黏膜造成持续性机械刺激,进而显著增加患口腔癌的风险。
吴剑(右)正在为口腔癌患者进行手术。
半年前,年近四十岁的刘先生不慎咬伤舌部,伤口经久不愈,逐渐形成溃疡,进食时疼痛明显。
半年过去,症状一直没有好转,反而疼痛加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家人的陪伴下,刘先生来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做了相关检查,经过专家诊断,高度怀疑刘先生原本以为的“口腔溃疡”是“口腔癌”。
“错把口腔癌当成口腔溃疡的患者并不少。”吴剑主任表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长口腔溃疡是常见的事。但是,如果口腔溃疡超过两周不愈,就要警惕是不是癌症信号。
最终,完善病理活检,刘先生被确诊为“舌癌”。“舌癌的发病率位居口腔癌首位。一般来说,口腔癌多发生于40~60岁的成年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但近年来,口腔癌越来越高发且趋于年轻化。”吴剑主任介绍。
吴剑提醒他,导致癌变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刘先生的“假牙”,这让刘先生始料未及,“假牙是2年前在家附近的诊所配的”。
刘先生回忆,自从戴上假牙以后,我的腮帮子经常被假牙的挂钩磨破,导致溃疡总是反反复复。“但是因为价格便宜,所以我一直将就着戴。”
“刘先生因为佩戴的假牙不合适,刺激牙龈颊黏膜,已经有1年多的时间,溃疡面的组织已经变异增生,溃疡位置已经变硬,形成‘永久性创伤面’。”吴剑主任介绍。
戴假牙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癌变,但长期佩戴不当或不合适的假牙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
“很多老年人甚至中年人都认为假牙‘凑合能用就行’,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误区。”吴剑强调,不合适的假牙边缘往往较尖锐,就像口腔里有一把“小锉刀”,长期、反复摩擦舌缘、颊黏膜,形成难以愈合的创伤面。在这种慢性刺激下,黏膜细胞反复修复、增殖,发生癌变的概率就会远高于正常人群。
如何远离口腔癌?专家提出三级防护策略:
一级防护(避免诱因):定期看牙医,及时修复残根、残冠,佩戴假牙后若出现不适,立即调整,避免黏膜长期受刺激;改掉“高危习惯”,坚决戒槟榔、戒烟、限酒,尤其要避免“槟榔 + 烟 + 酒”的组合;注意饮食细节,少吃超过65℃的热饮、热食,避免烫伤口腔黏膜;减少辛辣、过咸食物,降低黏膜刺激。
二级防护(早筛早诊):40岁以上人群、有口腔癌家族史者、长期嚼槟榔/吸烟/饮酒者,建议每年做一次口腔癌专项筛查;普通人群可在体检时增加“口腔专科检查”项目。
三级防护(癌前病变干预):若筛查发现口腔白斑、红斑等癌前病变,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定期随访监测,避免发展为恶性肿瘤。
新闻多一点>>
口腔出现这些信号需警惕
口腔健康更是全身健康的基础。那么如何远离风险,如何早期识别口腔癌?
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普通溃疡一般7~10天自愈,若超过2周未好转,且形态不规则、边缘隆起、质地硬,需高度警惕癌性溃疡。
黏膜颜色异常:口腔白斑(擦拭不去的白色粗糙斑块)和红斑(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属于癌前病变,尤其红斑癌变率可达30%~50%。
不明肿块与硬结:口腔内出现质硬、固定、活动度差的肿块,且短期明显增大,或伴麻木、疼痛。
牙齿异常松动:无牙周炎或外伤情况下,牙齿突然松动、移位,可能是口腔癌侵犯牙槽骨的表现。
功能障碍:舌运动受限、吞咽困难、说话含糊等,需排查肿瘤压迫可能。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