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3种水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致癌,可信吗?告诉你真相

“妈,这苹果看着挺新鲜的,还是进口的!”午后的阳光里,张阿姨拎着一袋水果来到女儿家。可女儿一脸忐忑——“网上说,这苹果可能打了蜡,吃多致癌,您可别多吃。”

难道我们天天吃的水果,真的成了“健康杀手”?这“三种水果致癌论”,到底有多少科学依据?身边的家人朋友因为这些传言而变得惶惶不安,甚至有人干脆把水果从餐桌上撤了下来。可真的有必要这样吗?

水果到底“能不能致癌”?专家这样说

近几年,社交媒体、朋友圈屡屡疯传:“三种水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香蕉、苹果、冷冻水果轮番上榜。这些看似“权威”的说法为什么让人如此焦虑?

首先,水果天生就是健康饮食结构中重要的一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长期食用对心脑血管健康免疫力提升有积极作用。

那么,“催熟的香蕉”“打蜡的苹果”和“冷冻水果”,背后是不是真如传言那般危险?

我们逐一来看。

催熟的香蕉——催熟剂安全吗?真的会致癌吗?

网络上的传闻总是刺激感官,称“香蕉被用有害催熟剂,吃多了会致癌”。这一说法其实站不住脚。现代水果产业链中,尚未完全成熟的香蕉是为了方便运输采摘的。成熟环节,会适量使用乙烯利来催熟——这是安全合规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有研究显示,乙烯利可以促使水果自然产生内源乙烯,完成成熟过程。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操作,乙烯在香蕉表面的残留极低,不构成致癌风险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均多次表示:“香蕉自然成熟也会释放乙烯,本质上与乙烯利催熟无有害之别。”

值得注意的是,香蕉本身不含已知致癌物质,而且适量食用,有助于补充钾、调节肠道健康

打蜡的苹果——真正打蜡了吗?有害吗?

苹果表皮“打蜡”,许多人就觉得“像吃了蜡烛”。其实,苹果本身就会分泌一层天然果蜡,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外部微生物侵袭。而商业流通过程中,为了延长保鲜期,部分苹果会额外“打蜡”。

但这里用的果蜡——如巴西棕榈蜡、果蜡等食用级添加剂,是国家允许使用且安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明确规定这些物质符合食用安全标准。

只要是正规渠道购买的苹果,打的都是安全果蜡,不会造成致癌风险。若实在介意,可以选择削皮后食用。但真正该担心的,其实是腐烂变质的苹果会产生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这才是危险因素

冷冻水果——细菌、亚硝酸盐还是致癌元凶?

流言称“冷冻水果亚硝酸盐超标,增加致癌风险”,这说法同样缺乏科学依据。事实上,新鲜或冷冻水果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基本可以忽略

长江航运总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指出,冷冻水果的真正隐患在于保存不当可能滋生细菌,比如李斯特菌,而不是产生致癌物。只要确保冷冻环境卫生,不长期反复化冻、储存,适量食用冷冻水果不会带来所谓“致癌”风险。

另外,冷冻过程会导致部分营养素流失,但总体来说依然可以作为饮食多样化的一个选项。

为什么有“水果致癌名单”说法?危险其实在“第三种水果”

其实,流言频繁出现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关注度分不开。但被反复“黑化”的那些水果,本身并无直接致癌风险。

真正需要警惕的,其实是——发霉、腐烂的水果

据《中华肿瘤杂志》研究,水果发生霉变后,表皮和果肉内部可能滋生大量黄曲霉素。这是一种己知强致癌物,极低剂量即可诱发肝脏、消化道肿瘤。哪怕只是一小块发霉,把“坏的切掉继续吃”,也有90%可能吃进肉眼不可见的霉菌扩散区

真正“上榜”的,应该是坏掉的水果,而不是催熟、打蜡或冷冻的普通水果。

其实,这样吃水果更健康——牢记科学原则

水果虽好,但食用时有几点关键原则,保证既美味又安全:

每天摄入以200-350克为宜,约1-2个中等大小水果;减肥者和血糖异常者,慎选高糖、高热量水果(如荔枝、榴莲牛油果);腹泻人群少食纤维含量高、带籽水果(如火龙果、猕猴桃);吃前用流动清水充分冲洗,皮上有果蜡可用瓜布轻刷,担心可削皮;避免用水果代替正餐,不能吃“单一水果餐”;长期冷冻或冷藏水果,取用一次性适量,避免反复解冻,及时分装;发现水果有发霉、腐烂、异味、变色,立即全部丢弃,无论部位多小;饭后1-2小时食用水果更易消化吸收,胃功能弱者不建议空腹大量吃;儿童、孕妇、老人,水果种类要均衡搭配,多样摄入,以保证营养。

呼吁理性对待谣言,掌握科学饮食

“致癌名单”的说法,更多是基于对食品添加剂或工业手段的担忧,而并非科学实证。正如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指出世界卫生组织与各国权威机构均未将催熟香蕉、打蜡苹果、冷冻水果列入食物致癌黑名单。”

反而,忽视“水果变质、发霉”的严重危害,才是真正的健康隐患。理性分析网络传言,比一味盲目恐慌更重要。水果的膳食价值巨大,选择正规渠道、掌握正确保存和食用方法,才是防癌、益寿的根本。

健康生活,从科学饮食做起。希望大家珍爱身边的新鲜水果,远离谣言,让营养回归自然与真实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健康状况各有不同,食用水果的方法和分量也要结合个体需求。如果遇到消化不适、过敏等症状,或有慢性基础疾病,建议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生,不要盲目信网络传言自行诊断。本文信息供公众科学参考,具体效果因人而异,切勿将网络科普当成个人诊疗依据。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3.《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 4.《科学解读:催熟香蕉的乙烯利安全性》,农民科技培训,2011 5.《果蔬打蜡对健康影响研究》,中国消费者,2016 6.《冷冻水果微生物卫生与安全》,食品科技,2021 7.《黄曲霉素与癌症风险综述》,中华肿瘤杂志,2019 8.《膳食纤维与慢病防控》,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 9.《健康生活方式与癌症预防指南》,中华医学会,2022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3种水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致癌,可信吗?告诉你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