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中国四期:打造农村社区老年冬至养生的健康乡土空间

在农村社区,冬至是 “冬藏” 养生的关键节点,煮一锅热气腾腾的杂粮粥、在院落晾晒腊味、帮邻里修补过冬衣物,这些带着乡土温度的习俗,既是老年人延续生活智慧的方式,也是他们寻求情感联结的途径。但传统农村老年冬至活动常因缺乏适老设施、健康指导不足、安全防护简陋,难以兼顾养生需求与生活便利。健康中国四期精准聚焦这一领域,以 “乡土化适老养生场景 + 科学养生课程 + 全流程安全守护” 为核心,将农村社区老年冬至活动升级为兼具文化传承、健康养护与邻里互助功能的服务,让老年人在冬至时节感受乡土温情与健康保障的双重守护。

乡土化适老养生场景打造贴合农村生活实际。江西吉安的农村社区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与闲置院落,打造 “老年冬至养生小院”,划分 “杂粮粥坊”“腊味晾晒区”“邻里互助角” 三大功能区。杂粮粥坊选用村民自种的糯米、红豆、花生等食材,配备矮化柴火灶(灶口高度 0.6 米,搭配防滑脚踏)、保温粥桶(防烫外层),食材提前由志愿者淘洗分装,老年人只需添柴、搅拌即可参与熬煮;腊味晾晒区搭建矮化晾晒架(高度 1.2 米),配备防风挂钩与防尘网,提供腊肉、腊肠腌制配方(控制盐量,避免高盐饮食),老年人无需攀爬即可晾晒腊味;邻里互助角摆放可调节高度的缝纫桌,配备放大台灯、防滑剪刀(带护手),周边设置休憩长椅,老年人可在此帮邻里缝补衣物、交流养生经验,桌上还提供生姜茶、烤红薯等温热食物,驱散冬日寒意。场景内地面铺设防滑石板,关键位置安装木质扶手,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通行。改造后,老年参与冬至活动的频率从每周 1 次提升至 4 次,因操作不便放弃活动的比例从 42% 降至 9%。

科学养生课程设计融合乡土习俗与健康理念。湖南邵阳的农村社区联合村医、农艺师、民俗老人,开发 “农村老年冬至养生课程”:杂粮粥养生课程中,农艺师讲解本地杂粮的营养优势(如红豆健脾、花生补气血),村医则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整配方 —— 为糖尿病老人减少糯米比例、增加燕麦,为高血压老人推荐 “无盐杂粮粥”,现场示范 “慢火熬煮不糊底” 的技巧,还教老年人用剩余粥底制作 “杂粮糕”,避免浪费;腊味制作课程邀请有经验的民俗老人传授传统腌制方法,村医同步讲解 “低盐腌制” 的重要性(避免加重肾脏负担),推荐用花椒、八角等天然香料替代部分盐,延长保质期的同时减少盐摄入,还提醒老年人 “腊味需搭配蔬菜食用,避免油腻”;邻里互助养生课则设置 “养生经验交流会”,鼓励老年人分享自家的冬至养生偏方(如用艾叶泡脚驱寒、喝生姜红枣茶暖身),村医对偏方进行科学点评,去伪存真后整理成 “农村冬至养生手册”,发放给每位老年人。参与课程的老年人中,89% 表示掌握了 2-3 种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冬季关节疼痛缓解率达 68%,血压、血糖控制达标率提升 25%。

全流程安全守护保障养生无忧。四川达州的农村社区为老年冬至养生活动建立 “多层安全保障体系”:活动前,村医为参与老年人进行基础健康筛查,重点检查血压、血糖、心肺功能,为心脏病老人制定 “轻量参与方案”(如只负责搅拌粥品,不参与添柴),为关节炎老人提供护膝、护腕;为老年人发放 “冬至养生安全包”,内含防滑手套、防烫袖套、便携式血糖仪、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感冒药),并登记家属紧急联系方式。活动中,安排村医与志愿者双岗值守:村医实时关注老年人身体状况,如发现熬粥时老年人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立即引导至阴凉处休息,测量血压;志愿者协助完成体力消耗较大的工作(如搬运柴火、翻动腊味),避免老年人过度劳累;现场设置 “临时医疗点”,配备吸氧机、急救箱,可快速处理烫伤、头晕等突发状况。活动后,村医每周上门回访 1 次,了解老年人饮食、作息情况,针对食用腊味后出现的肠胃不适,提供 “清淡饮食调理建议”;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去过冬食材(如分装好的杂粮包、晾晒好的腊味),确保其在家也能践行冬至养生。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安全事故发生率为 0,老年人对安全保障的满意度达 99%。

农村社区老年冬至养生活动,在健康中国四期的推动下,实现了 “乡土文化传承”“健康养护”“邻里互助” 的三重价值。通过贴合农村实际的场景打造降低参与门槛,用科学课程让传统养生更具指导性,靠全流程守护消除健康隐患,老年人不仅延续了熟悉的生活习俗,更在邻里温情中收获了健康保障,让冬至成为农村老年群体抵御严寒、滋养身心的 “健康港湾”,为农村老年健康服务注入浓厚的乡土温情与科学活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健康中国四期:打造农村社区老年冬至养生的健康乡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