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近日,一款“蹿稀酸奶”在社交媒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产品以腹泻为营销噱头,宣称具有“通畅”效果,甚至暗示其可替代清肠药物。当消费者为这种黑色幽默会心一笑时,却可能忽略了其中隐藏的健康风险:食品企业宣传产品的致泻功能,不仅违背食品安全基本原则,更可能对不知情的消费者造成身体伤害。
食品的首要属性是安全与营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中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刻意通过进食引发腹泻,可能导致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失衡,长期更可能造成肠道菌群紊乱、肠功能失调等问题。对于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肠胃功能退化的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这种致泻食品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这款酸奶以致泻为卖点,实际上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一方面暗示产品具有通便效果,另一方面以“娱乐”为掩护逃避监管。这种将健康风险娱乐化的做法是对消费者健康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营销策略可能导致消费者低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当致泻成为一款食品的卖点而非警示时,食品安全的标准就在无形中被降低了。
面对这种将食品安全娱乐化的趋势,多方要合力应对。监管部门应当及时介入,明确食品宣传的边界,对任何暗示药物效果的食品宣传予以严厉打击。平台方应当承担起内容审核责任,不应为这种涉嫌危害公众健康的产品提供销售渠道。消费者更应保持理性,不被猎奇营销迷惑,用选择权向市场传递正确信号——食品安全不容玩笑,健康底线不容挑战。
食品创新值得鼓励,营销创意值得欣赏,但绝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当企业将致泻作为卖点时,公众看到的不仅是对法律的挑战,更是对健康的漠视。在“蹿稀酸奶”爆火的背后,食品安全值得每个人认真审视。
直面健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