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慢性病管理需求的持续攀升,糖尿病已成为当前慢病管理服务中覆盖人群最广、干预最频繁的疾病类型之一。为什么在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诸多慢病中,糖尿病最受关注?行业专家指出,这与其高患病率、严重的并发症风险以及可干预性密切相关。
患者基数庞大,防控形势严峻
据国家慢性病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患病率高达11.6%,另有近3.5亿人群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这意味着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可能面临高血糖问题。庞大的患者群体和潜在高危人群使得糖尿病自然而然成为慢病管理的重点对象。
“糖尿病不仅患者规模大,而且年轻化趋势显著”,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慢病管理专家李明指出,“它与生活方式高度相关,防控窗口前移,管理需求具有长期性和日常性,因此格外适合纳入慢病管理体系。”
并发症风险高,健康危害系统性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心、脑、肾、眼、神经等多系统损害。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比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尿毒症的首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是工作人群失明的主要病因。
“糖尿病管理得好,可以有效延缓或避免并发症。”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丽表示,“这意味着定期监测、用药指导、饮食运动监督等管理服务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也能显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减少整体医疗负担。”
管理依赖数据,适合数字化干预
与其他慢性病相比,糖尿病的管理效果可通过血糖指标进行直观、量化的评估。自我监测(如血糖仪)、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等技术的普及,为数字化管理提供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不少科技企业推出糖尿病管理平台,整合智能硬件、App提醒、人工随访和医生指导,帮助患者实时掌握血糖变化、调整生活方式。“糖尿病的管理过程标准化程度较高,容易与数字健康工具结合,也便于设计个性化方案。”某健康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
政策支持与医保引导
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糖尿病管理的支持力度。糖尿病已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医院提供随访和健康管理服务。多地医保也将糖尿病门诊用药纳入报销范围,推动患者主动参与管理。
“政策鼓励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服务结合,形成‘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覆盖面,”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人士指出,“糖尿病管理是试点最多、模式最成熟的领域之一。”
未来:从单一疾病管理到整体健康提升
尽管糖尿病管理已成为慢病管理的“主战场”,但专家提醒,慢病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共病管理将成为趋势。例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情况非常普遍,未来的服务将更强调综合性和个性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糖尿病管理正朝着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但无论如何演进,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始终是慢病管理的核心。